文|春和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在商业传奇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名字熠熠生辉——牛根生。
他出身平凡,从放牛娃一路逆袭成为乳业巨头,缔造了蒙牛的辉煌传奇。
然而,三聚氰胺风暴来袭,他毅然选择退出蒙牛。
本以为故事就此落幕,谁能料到,在遥远的加拿大,年近六旬的他竟再次踏上创业之路,续写别样精彩人生。
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又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不断前行?
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中国乳制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被称为发展的“黄金十年”。
这一时期,乳制品行业的产品种类较单一,入行门槛不高,且市场常出现价格竞争现象。
这也导致乳制品企业竞相压低生鲜乳收购价格,但与此同时行业制订的收奶标准却在不断提升,致使生鲜乳的收购质量不断下降,为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在全国乳制品行业掀起惊涛骇浪。
超量的食品添加剂如同一个重磅炸弹,摧毁了消费者的信任,也让乳制品销量严重下滑。
作为乳业巨头的蒙牛,也在此事件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股价下跌,市值蒸发,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
事件发生当年,亏损超9亿元,冰冷的亏损数字将蒙牛推向了被市场淘汰的边缘。
作为蒙牛创始人的牛根生,四处奔走甚至公开表示,蒙牛遇到了严重的资金问题,可能会被外资恶意收购。
他写下“万言书”向外界求救,幸运的是,他靠着多年的好人缘得到了包括联想柳传志、新东方俞敏洪等多位企业家的援手。
然而,要彻底解决蒙牛遭遇的危机,仅靠朋友的帮助显然不够,他决定引入战略投资者,激活蒙牛的活力。
2009年,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斥资61亿港元,收购了蒙牛20%的股权。
中粮成为了蒙牛最大的股东,蒙牛也在这次活力注入后,经历了管理层的大变动。
作为蒙牛创始人的牛根生,辞去了蒙牛董事长的职位。
只要你过得好,我就好。
牛根生这一举动,削弱了自身决策力,蒙牛企业逐步走向了更加稳健的中粮。
蒙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2011年作为创始人的牛根生辞去董事长的职位,走了12年。
可这样的退出还不够,到了2021年,蒙牛发布声明。
牛根生彻底离开了蒙牛。
尽管不舍,但牛根生向来都敢想敢干。
1958年,牛根生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50块钱卖给了一户养牛人家。
从小不仅要放牛还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养父却依旧对他不满,好在养母对他关怀备至。
8岁时,养父母被打成走资派,他每天凌晨4点陪养母扫大街,持续5年。
养父的责骂就像生活中偶尔会遇到的挫折,与养母的相伴岁月则是他永远的温暖避风港。
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在养父母的协力教导下,他的心里种下了坚韧和善良的种子。
学历不高的他,很早就开始四处打工,从做泥水匠到卖冰棍卖菜,生活的艰辛让他早早就体会到了世间冷暖。
14岁养母病逝,19岁养父也离他而去,他再次成为无依无靠的人。
历经诸多艰辛,到25岁时,他进入了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上班,在这里做洗瓶工。
而这个厂,就是伊利的前身。
对于这份稳定工作十分珍惜的他,对待洗瓶子的工作一丝不苟。
仅仅半年,他就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被提拔为测评组组长。
1987年,厂里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27岁的他主动承包了一个加工车间。
过往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他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他,大胆改革优化生产流程,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车间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他被提拔成为了厂里的销售经理。
在销售岗位上,他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到1993年工厂股份制改造为伊利的时候,他被任命成为了副总裁。
主管冰淇淋雪糕制品生产的他,3年时间让伊利品牌的雪糕和冰淇淋风靡全国。
从代言到营销冠名体育赛事,他的营销手法新颖又大胆,有能力又为人不错的他在伊利的地位日益提升。
董事长郑俊怀感觉职位受到了威胁,与他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
资金调动困难,部门协作阻碍重重,他在伊利16年的工作生涯就此结束。
离开伊利后,牛根生并未一蹶不振,反而前往北大进修。
进修期间,他实现了从应激反应模式到理性思维模式的转变。
他了解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这些知识帮助他摒弃了以往在伊利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经验主义做法,转而以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来思考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学习中,他接触到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也促使他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与此同时,他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对整个乳业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了解了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看到了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
有了理论和经验的双重结合,1999年,牛根生带着这份沉淀,和昔日老部下踏上了创业征程。
蒙牛乳业就此诞生。
创业初期,他另辟蹊径,提出“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他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了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上,奶源方面则是和奶农及其他乳制品企业合作,为蒙牛代工生产产品。
随后,他打出了300多块广告牌,上面写着“向伊利学习,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巧妙借势,一下子让蒙牛这个名字走进了内蒙古地区的千家万户。
不仅如此,他将在伊利走过的营销路,在蒙牛身上再次实现。
从赞助各大赛事,到赞助神舟五号,再到赞助综艺选秀,一步步让蒙牛成为了火遍大江南北的品牌。
不过5年时间,蒙牛宣布上市,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
一路高歌猛进,短短 8 年时间,蒙牛发展迅猛,成为中国乳制品市场极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等方面不断提升,与伊利等行业领先企业展开了激烈竞争。
但如果他做不好这个公司,那么他就放手让蒙牛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的2004年底,他就已经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
这个基金为内蒙古低保户家庭中,无力支付重大疾病的患儿提供了巨大帮助。
还曾与中国癌症基金会合作,设立“少数民族地区癌症防治老牛专项基金”,开展与癌症预防、控制相关的公益活动。
2005年,他捐出了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成为让商界咂舌的“全球捐股第一人”。
2006年,他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
2009年,他辞去蒙牛集团董事长职务;
2011年,他辞去了蒙牛乳业董事会主席的职位。
他彻底离开蒙牛,也是因为想要专注慈善事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牛根生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新事物的探索热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此时,一个新的机遇出现在他面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牛根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趋势。
2017年,他毅然前往加拿大,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创业之旅。
这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投身教育事业,找到了昔日的老搭档——擅长营销的孙先红,在加拿大一起创办了一家类似于“新东方”的新西方教育集团。
为了解决师资问题,牛根生将中文教育专家陈淑红邀请到了这个公司。
从中国文化、历史、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出发,带领着学校中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断学习。
但赚钱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加强中加文化交流,让他再次体会到了不同于以往成功的快乐。
活了大半辈子,牛根生这一路走得充满传奇色彩。
从一个放牛娃到乳业巨头,又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投身慈善事业,进入教育领域,开拓新的事业篇章。
他的每一次转身,都展现出超越常人的勇气与智慧;他的每一段经历,都诠释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深刻内涵。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勇敢逐梦。
部分消息
牛根生退出蒙牛,中粮加强掌控|蓝鲸产经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完成股权裸捐|中国网
2016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加拿大国际访问之旅开启|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