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影节到白玉兰奖,释放了三大信号,预示着娱乐风向彻底变了!

文|木子

编辑|娱叔


上周,中国电视剧领域的大奖白玉兰奖顺利闭幕。

和大家以往的印象有所不同,今年的白玉兰奖看起来却有些不一样,不仅红毯明显低调了许多,不再过多宣传明星红毯秀,而且在颁奖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这一系列看似“怪异”的举动,实际上背后隐藏的是官方对娱乐圈风向的精准把控。

如果说一个奖项的转变是偶然,那么两个奖项同时表现出这一倾向,其中肯定就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了。

在同期的上影节,我们也能看到其在奖项筹备和活动现场与以往娱乐圈的许多不同。

在上影节和白玉兰奖上,到底都出现了哪些将会影响娱乐圈未来走向的转变?

而这些转变,又都代表着什么呢?

1、去流量化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两大奖项在提名和评奖过程中,有意地“去流量化”。

这点在国内的电视剧奖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相当多的奖项为了挽救收视率,提高奖项知名度,也曾追逐过流量化的大潮。

在评奖方面过多地参考了收视率和观众粉丝的呼声,而忽视奖项本身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虽然从短期来看,这的确让相关奖项的知名度快速回升,再一次活跃在了大众的视野中,但

恶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核心观众和专业人士对国内奖项的评价越来越低,其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这一切争议,在迪丽热巴荣获视后之时达到了顶点。

国内奖项彻底沦为了大众口中的“流量奖”,对于作品质量和演员表演的把控不严成了这些奖项的“代名词”。

很显然,主办方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所以接下来的几年,白玉兰奖都在努力的证明自己。

从今年白玉兰奖和上影节中国电影作品的提名来看,“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式。

先说上影节,在提名上主办方更多地侧重吉尔吉斯斯坦、智利、阿根廷等第三世界国家。

这些国家电影在内地市场的票房影响力显然是不足的,但从艺术性的角度出发,主办方依然将提名名额留给了这些国家的佳作。

对待中国本土电影,主办方也同样遵循了这一原则,将知名度较低的《比如父子》和曹保平的《脱缰者也》纳入了提名名单,而放弃了一些花重金宣传的商业作品。

白玉兰奖也是如此,去年大热的《玫瑰的故事》和《庆余年第二季》均没能夺得大奖。

反倒是整体热度稍低,但是观众口碑和业内评价更高的《我的阿勒泰》夺得大奖。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除了我们提到的去流量化外,还和奖项越来越追求“纯艺术化”有关系。

2、纯艺术化

商业化和艺术化可以说是每个奖项在颁奖时都要面对的选择题。

在以往,中国很多奖项都会选择商业化,以票房成绩和观众的喜爱程度决定。

但现在,上影节和白玉兰奖很显然地是在流量时代“唱反调”,以纯粹的艺术性作为核心评判标准。

单从收视率和话题数角度来看,《玫瑰的故事》和《庆余年第二季》在提名作品中无疑是最为领先的。

《玫瑰的故事》微博主话题阅读量更是突破了34.2亿,远远超过获奖的《山花烂漫时》。

相比较之下,《我的阿勒泰》和《山花烂漫时》剧集长度本身就短,在话题讨论和收视率上存在先天劣势,肯定是很难在这方面与两部商业作品竞争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商业成绩略差,但从豆瓣的评分上我们能明显看到,这两部作品的口碑评价是2024年度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抛弃通过收视率和讨论度这样的数据量化考量作品,而以专业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作为衡量条件,才能让这样稍显“冷门”,但却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脱颖而出。

3、扶持新势力

在大多数的颁奖典礼上,往往都会设立一个终身成就奖,来鸣谢曾经为电影电视事业发展提供力量的老艺术家们。

但上影节和白玉兰奖却并没有设立这一奖项,反而是在新人领域上下了不少功夫。

之所以会有这一倾向,并非两个奖项不尊重老艺术家,而是主办方知道,比起怀旧,更重要的始终是向前看。

很多奖项的新人奖这两年都有形式化的趋势,比起挖掘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新人,更多成了年轻艺人简历上的噱头。

而上影节和白玉兰奖的新人奖却并非如此,“去流量化”和“纯艺术化”的两项要求也落实到了新人领域。

上影节的亚洲新人单元最佳影片就颁给了卞灼导演的《翠湖》,全片没有一个知名演员,制片成本也不高。

毫无疑问,这部作品就算有上影节的加持,在上映后票房成绩恐怕也不会太理想,但其所承载的对新人导演将镜头对准艺术而非商业的意义却是空前的。

白玉兰奖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新人奖,但是在颁奖上也格外照顾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

比如说战胜了富大龙、郭晓冬,夺得最佳男配角的年轻人蒋奇明,和荣获中国电视节目海外推广大使的杨紫与张若昀,都体现了白玉兰奖对扶持新人演员的重视。

结语

虽然上影节和白玉兰奖的领域和级别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却共同传达出了以上的理念。

比起偶然的巧合,我们显然更愿意相信,这是有关部门刻意为之的结果。

长期以来,中国的影视领域都被商业大片所统治,好像只要有收视率有票房就万事大吉了。

虽然这在特定时期对于中国的影视发展是有利的,但如果任由这一风气发展下去,最后只会导致中国的电影电视市场陷入盲目逐利的怪圈。

也正是为了遏制这一怪圈,两个奖项在评奖上才会有意地向文艺作品,向新人作品倾斜。

为的就是给中国的电影电视行业注入全新的源头活水,以新生力量,带动原先呈现“固化”趋势的电影电视行业。

部分信息来源:

CCTV电视剧|第30届白玉兰奖获奖名单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获奖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娱乐   风向   信号   白玉兰   奖项   作品   中国   收视率   流量   新人   阿勒泰   票房   领域   有所不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