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蝠桃瓶”文创不尊重历史?情绪裹挟的过度质疑没有正面影响|上观时评

上海博物馆不尊重文物,用民族伤痛做噱头卖文创周边?

昨天,上海博物馆就前段时间部分网友质疑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瓶”周边设计问题逐条做出了解释:文物海外时期所有者很喜爱中国瓷器,花瓶陈设在客厅茶几上;入馆时专家做过鉴定,瓶身不存在损坏的情况;器物改造成花瓶等类似“二创行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一直存在;至于饱受批判的“瓶底开孔”做成台灯设计,一是并没有开孔,二是设计内置灯光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陶瓷的莹润和光泽。

客观来说,近代史上,中国所经历过的民族伤痛,一直是民族情感里最激烈、最易于让人共情的部分之一,“勿忘国耻”是每个中华儿女天然就具备的情感。所以,在不明事实真相之时,一部分网友误以为上博设计中有刻意用屈辱历史博眼球的成分、为此气愤不已,从情理上不是不能理解。

但不妨再冷静看看,炒作这一事件的自媒体,真就抱着朴素的爱国心理吗?恰恰相反,倒不如说,它们瞄准的正是这样朴素的爱国心情带来的流量。故意加点煽情bgm,夸大事实情况,用悲情渲染狠狠赚一波关注,虚假的叙事中,恐怕不能得见真正的历史。尤其是部分言论已“滑坡”到质疑文物工作者的工作初心、质疑用文物制作周边的正当性,这样被情绪裹挟的过度批评,对于文物保护和开发来说,不仅没有正面影响,甚至相当有害——这如同给文物工作者套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开发文物价值是否会被认为是“恶意找噱头”?讲述文物故事时,是否会被理解成渲染民族屈辱?更进一步说,这是否意味着文物只能放在展示柜里,从此不能“活起来”?

我想,这样的局面,应当是每一个真正关心中国历史、关心灿烂历史文脉的人不愿看到的。

让文物的美为更多国人所欣赏,让其背后的历史走进观众的心里,需要更现代化的表达手段和开发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允许探索更多的表达和展示的可能性。每一件文物的展陈背后,文物保护工作者只会付出更多的心血,这部分努力,不应该被轻飘飘地以阴谋论抹杀。

事实上,近年来,文物回归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1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而随着各地的文博热,可以预见,会有更多的回归文物以各种方式与国内观众见面,从颠沛流离的海外,回归它们真正的家乡。

今日的中国,有能力也有条件保护珍稀文物。迎接这些文物回家最好的欢迎仪式,应该是真正欣赏、感受文物之美。如果相关展览能带动经济效益,大可不必拒绝,观众欣赏美,保护者也有更持续的动力,这样的双向收益,有何不好?

原标题:《上博“蝠桃瓶”文创不尊重历史?情绪裹挟的过度质疑没有正面影响|上观时评》

栏目主编:简工博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3

标签:历史   时评   情绪   文物   民族   中国   爱国   工作者   观众   噱头   国家文物局   屈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