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名单。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中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中民
这是华南师大时隔26年后迎来的新院士。1999年,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颂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实现了华南师大院士“零的突破”。
两位院士,两代“追光者”。刘颂豪在华南师大建立了全国首个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为该校的光学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杨中民则长期从事玻璃光纤、光纤激光以及激光应用等领域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聚焦做国家需要的研究
华南师大首位院士刘颂豪是中国激光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的研究始于国家的急迫需求。
上世纪50年代,刘颂豪参与熔炼了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并带队建成我国第一条光学玻璃生产线,解决了我国光学材料“有无”的问题。80年代,刘颂豪创建了全国首个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开创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的新领域。

杨中民的研究同样聚焦国家和产业所需。他专注于特种玻璃、玻璃光纤及其在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致力于解决核心激光材料的性能瓶颈,推动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发展,直接服务于高端制造和科学装置。
其团队攻克了高效发光玻璃复合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成果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主持研发的掺铒玻璃光纤首次实现了大于12分贝每厘米的增益,达到现有商用光纤放大器单位长度增益系数的1000多倍。
杨中民是知名科学家,也是高校“掌门人”,深谙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结合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高校应当成为前沿科研创新的策源地。因此,他强调要“以地方研究院为载体,打造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桥头堡’,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他的推动下,华南师大培育建设了一批重大科研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引领全校加速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对于华南师大这样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言,校长当选院士,意味着什么?
首先,院士头衔是中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杨中民当选院士,为华南师大的学术声誉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砝码。
作为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华南师大在保持教师教育优势的同时,一直在强化理工科建设。

杨中民(右一)
杨中民长期深耕玻璃光纤等领域,与华南师大的传统优势学科方向高度契合。一位顶尖科学家执掌校务,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新的增长点。该校光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有望获得新发展动能,加速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其次,一位院士校长,本身就是一面吸引人才的“金字招牌”。
杨中民本人就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其治学精神、创新意识和追求卓越的态度,无疑会对校园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激励广大师生潜心向学、勇攀高峰。院士所具备的学术影响力、学术资源网络以及对前沿方向的敏锐判断力,对海内外优秀学者特别是青年才俊而言,具有强大的磁场效应,能助力该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最后,院士校长通常被期望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改革魄力。
站在院士的学术高度,对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有深刻理解,有助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找准发力点,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改革。同时,院士往往能更有效地为学校争取重大科研项目、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为全校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关阅读:
华南师大校长杨中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东新添9位两院院士
广东新增两院院士,为什么是他们?
南方+记者 钟哲 姚昱旸
【作者】 钟哲;姚昱旸
广东教育头条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