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娜
人口结构巨变席卷中国,少子化与老龄化同步深探,正在重构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底层逻辑。挑战空前,但转型契机也蕴藏其中:劳动力成本倒逼产业跃迁,“银发经济”开启万亿新市场,人口红利正从“数量”转向“质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人口和就业研究室主任张冰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破局之道,在于推动教育改革与生育政策的内生性协同,从根本上降低养育成本、释放生育潜力。在此基础上,以人工智能赋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制度创新保障,完善治理体系,为人口长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要补贴更要“减压”,教育将成为最好的“生育鼓励”
中国经济时报:卢茨教授强调,教育在预测和应对人口变化中的核心地位。在低生育率背景下,教育政策和生育政策两者如何更好地协同?
张冰子:生育与教育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变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生育是人口延续与发展的前提,直接关系到人口规模与结构的稳定性;教育则是提升人口素质与社会整体竞争力的核心,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同时,在低生育率背景下,单纯依赖短期现金激励难以扭转局面,而需要通过教育与生育政策的联动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教育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口数量红利逐渐衰减,而人口质量红利却可以通过教育不断挖掘。通过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社会可以在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依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潜力。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能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差距,避免人口流动和社会分化加剧,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的人口格局。特别是在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教育不仅作用于新生代,还应覆盖全生命周期,为中老年群体提供再教育和技能更新的机会,延长劳动参与周期,减轻社会保障压力,保持人口结构的动态平衡。
现行的育儿补贴与学前教育免费政策,不仅是促进生育的重要措施,也对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首先,这些政策在家庭层面有效减轻了养育和教育子女的经济压力,缓解了“高育儿成本”对家庭生育与教育决策的制约。其次,学前教育免费政策为不同社会群体的儿童提供了相对均等的起点,有助于减少因家庭经济差异造成的教育鸿沟。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有助于提升人口整体素质,推动社会流动性和人力资本积累,为人口质量提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教育改革也是生育支持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当前低生育率背景下,现金补贴、税收优惠、学前教育免费等措施虽能缓解部分经济压力,但若教育资源不足或分配不均衡,家庭依然会因育儿成本高昂而犹豫不决。优质普惠的教育体系,能够显著降低家庭的生育和养育成本,缓解“望子成龙式”的教育焦虑,减轻家长在择校、课外辅导上的巨大支出压力。这不仅直接提升了家庭对未来的信心和可预期性,也为提高生育意愿提供了长期支撑。换言之,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保障,生育补贴也难以长期奏效。与此同时,教育还为女性在平衡职业与家庭之间提供了制度性支持。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如果配合灵活的教育制度和终身学习机会,就能在职业发展和育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避免“生育惩罚”。
要实现教育与生育政策的内生性协同,需要在制度层面作出系统设计。首先,将生育补贴与教育改革有机结合,在托幼、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不同阶段形成连续的政策链条,为家庭提供全周期的支持。其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公平与普惠化改革,切实缓解“择校焦虑”“教育内卷”等现象,使教育资源的分配逻辑与人口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最后,要高度重视性别平等与家庭友好环境建设,通过灵活的教育安排和就业制度,帮助家庭在生育、养育、教育和职业发展之间形成平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女性的职业安全感与社会参与度,也有助于整体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
是“帮手”不是“对手”,AI推广须与教育体系改革同步推进
中国经济时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如何助力缓解劳动力短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并辅助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张冰子:第一,人工智能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AI技术通过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能够替代部分高风险、重复性或劳动强度大的岗位,或者辅助劳动者开展相关工作,从而降低劳动者的风险,也增强这些岗位的吸引力。如工业机器人在装配、物流和仓储中的应用,在护理、餐饮和零售业中对部分工作环节的替代,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在老龄化社会中弥补了劳动力缺口。同时,一些新兴岗位,如数据标注、算法工程师等,正在不断涌现。
第二,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环节,受限于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和个体差异,长期存在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学习平台能够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提供定制化课程和即时反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AI辅助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通过在线课堂、智能翻译和虚拟实验室等方式,惠及边远地区和教育弱势群体,缩小教育不平等的差距。
第三,人工智能助力人口结构性挑战的系统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会抚养比上升,对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压力。AI不仅在医疗健康管理和老年护理中展现出重要价值,如智能诊断、远程医疗和康复机器人,有效提升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和辅助设备,帮助老年人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家庭照护的负担。与此同时,AI还可通过人口数据分析与预测,辅助政府进行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前瞻性规划。
技术进步的最终目标并非取代人,而是提升人的能力和创造力。AI在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提出了技能重塑的迫切要求。未来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数字化技能,更需在创造性、社会性和跨学科能力上持续提升。因此,AI的推广必须与教育体系的改革同步推进,使技术成为赋能工具而非加剧分化的壁垒。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