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清斗士到民族英雄,刘永福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他本是朝廷通缉令上的“叛党”,却在中法战争中“出尽风头”,打得法国侵略者四处喊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法国入侵中国的时间表。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刘永福这个名字,注定要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刘永福,本名义,字渊亭。道光十七年九月十一日生于广东钦州防城古森垌小峰乡。老刘家数世务农,自小颠沛流离,难得温饱。十三岁时在船上当雇工,跟随父亲习拳棒技击,武艺超人。

咸丰年间,刘永福参加广西天地会起义,在朝廷官军的镇压下,于同治四年率部二百余人投吴亚忠反清起义军,在归顺州安德县北帝庙祭七星黑旗,号称黑旗军,以后威震中外的黑旗军从此诞生。

同治六年,清军围攻吴亚忠根据地安德,起义军势孤力薄,粮械奇缺,刘永福自树一帜,率部二百余人脱离吴亚忠进入越南六安州,创立中和团黑旗军。

黑旗军自入越南后,开辟山林,聚众耕牧,设卡抽税,尽力解决军需;并严申军纪,勤练士卒,保持着起义军的本色。由于越南人民和广西等地百姓支持,黑旗军人数增至二千余人。

时法国图谋北侵,企图吞并越南北部。黑旗军固守保胜一带,沿红河设卡收税,使法国阴谋不能得逞,因此“越南人欢迎这些坚强战士的保护”,越南王朝亦将其倚若长城。

同治十二年末,法国侵略军头目安邺先后侵占河内、海阳、南定等地,妄图建立包括全越和中国西南各省的“法兰西东方大帝国”。

刘永福应越南王朝之邀,援越抗法,一战毙安邺于河内城边,迫使法军退出河内,延缓了越南北部的殖民地化,同时也打乱了法国入侵中国的时间表。

随着法国侵略的加紧,抗法斗争日益成为中越人民的首要任务,因此,刘永福黑旗军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中、越王朝为了利用黑旗军抗法,分别授予刘永福官职。

同治六年,越南王朝授刘永福八品百户,后又授兴化、保胜防御使及三宣(兴化、山西、宣化)副提督职,命防守红河两岸;清广西提督冯子材曾授刘永福蓝翎功牌数枚、木质关防一颗。光绪元年十二月,清政府又授予刘永福四品顶戴,并令广西地方设法笼络刘永福一军。

02

光绪八年二月,法国驻西贡殖民总督卢眉派海军上校李维业率法军北侵,以“驱逐黑旗军和保护法国国民”为借口,再度侵占河内。

这时,刘永福已由越南回家乡省亲,听闻法军入侵的消息后,表示“法人如吞并疆土,自当鞠躬尽瘁,率部下三千勇士,相与决战,以彰中国声威”。

光绪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法国总理茹费理再次组阁,决定发动侵越战争。他狂妄声称:“越南、中国皆不足畏”,并诬蔑黑旗军是无赖之徒,乌合之众,可以不攻自散。

刘永福再次应邀率黑旗军来到河内城郊,以助越抗法为己任。他指出法国名为侵越,实为觊觎中国西南,表示决心为越南削平敌寇,为中国捍卫边疆。四月十三日,刘永福挥军三面夹击法军,击毙李维业,取得威震中外的“纸桥大捷”。为此,越南王朝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正提督,并加封义良男爵。

此后,刘永福在怀德、丹凤等地,抗击法国海陆军四千人的进攻,他领导的黑旗军十多年来,“大小数十战皆捷,法无一次获逞”中国人民盛赞黑旗军“为数千年中华吐气”;越南人民誉之为“北折长城”;海外有些舆论则称刘永福为“铁汉”。

纸桥大捷后,法国对刘永福束手无策,曾软硬兼施,妄图诱迫刘永福屈服,刘不为所动。越南王朝却乘纸桥大捷之机,向法投降,逼使刘永福退驻离丹凤四十里之山西。

自法军第二次侵占河内后,清政府内部对是否利用黑旗军抗法发生分歧。李鸿章等主张将其调防或解散。西南各省督抚,均主利用黑旗军抗法。经过反复讨论和激烈斗争,清政府终于确认刘永福一军可以利用,于光绪九年九月明令奖励刘永福,并发给抗法饷银十万两。

法国政府利用李维业之死,煽动全面侵越战争。十一月十三日法军猛攻山西,中法战争爆发。守山西的越军、清军纷纷溃逃,只有黑旗军顽强抗敌。

光绪十年二月十一日法大军向北宁推进,刘永福星夜兼程救援北宁。当法军进攻北宁时,清军五十余营,不战而逃。北宁失守,太原、兴化相继失陷,法军逼近中越边界,广西震动。

03

黑旗军退出山西、北宁后,缺衣乏食,募勇千人,饷械不济,身处逆境,但锐气不减。刘永福重整旗鼓,积极准备规复山西等地。同时,派人至河内、海防,粘贴告示,号召越人奋起反抗,弄得法人坐卧不安。

中法战争开始前后,清政府的求和活动从未停止。在谈判中,如何处置刘永福成为一个中心议题。法国一直坚持“驱逐刘团,并吞北越”。茹费理在谈判中表示:只要黑旗军在,无论有何办法,皆属空谈。

而刘永福则忠义奋发,同仇敌忾,誓与法军战斗到底。越北西线的战局,全靠黑旗军支撑,云贵总督岑毓英也承认在越北西线抗法斗争中,“刘团为主,官军为客。”

七月六日在马尾海战后第三天,清政府发布上谕说:“刘永福本系中国之人,即可收为我用,着以提督记名简放,并赏戴花翎,统率所部出奇制胜”。寄希望于刘永福收复法人侵占的越南失地。

越北西线法军于九月侵占宣光后,遭到滇军与黑旗军的围困,被歼大半,粮弹将尽,危如累卵。法军在东线取胜后,火速西援宣光。刘永福为断敌援,进驻左育,在形势险要的大茅坡布防。

光绪十一年正月十六日,法军六千人猛攻左育,双方血战两日,黑旗军弹尽粮绝,岑毓英坐视不救。黑旗军“勇敢无匹,以药筒、药包、石子、小刀掷击敌人”。法军死士兵四百六十七名,军官二十五人,伤者更多,河内医院无法容纳。

这是刘永福入越以来最大的一次胜仗。但黑旗军也元气大伤,士卒所存不满五百。不久,法军六千人向临洮发动总攻。滇军、黑旗军誓死抵抗,歼敌千余人,给法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越北西线的抗法斗争,对爱国老将冯子材在东线的胜利进军是很大的支援。

在越北东西两线捷报频传时,清政府在胜利声中投降。刘永福之去留又成为中法交涉中一个突出问题,法军提出,如刘永福不退出保胜,澎湖亦须迟退。清政府十分担心“刘一日不离越,中国海防一日不能结局”,千方百计诱胁刘永福回国。

他们利用刘永福在抗法斗争中受清朝官职之便,授予“依博德恩巴图鲁”名号,并给“三代一品封典”,诱刘回国。在光绪十一年三月至五月间,连下九道谕旨催逼刘永福入关,又谕令张之洞、岑毓英等劝导刘永福撤离保胜。

刘永福在接到前几次谕旨时,因对清政府停战撤兵不满,部众对清政府也心存戒心,加之越南人民苦苦挽留,故对谕旨不以为意。

张之洞、唐景崧等利用与刘永福的私交,信电劝诱,派人催促。一面威胁说: “若再恋恋保胜,必遭不测”;“倘若违延,祸将立至”。一面又说与刘永福性命相依,劝他回国是出于“至诚”。

张之洞还答应刘永福入关后发给军械粮饷。在张之洞等软硬兼施的劝诱下,刘永福率部入关,但仍提出由他的儿子刘成良留守保胜,团结越民,据险而守,但遭到张之洞的拒绝。

七月十二日,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及随军家属撤入滇境。至南宁驻扎后,清政府令裁军二千人。光绪十二年三月,清政府授刘永福南澳镇总兵,后来又以黑旗军野性未改为由,将黑旗军裁减为数百人,实际上解除了刘永福的武装。

04

中日战争爆发后,刘永福奉旨率部援台,帮同办理台湾防务。刘永福扩军募勇成军,渡海赴台北,不久奉旨移驻台南,扩军至八营,仍称黑旗军。

刘永福至台南后,积极筹备战守,修筑炮台、营垒,练军、筹饷、备械,准备迎敌。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率文武官员内渡,并命李经芳向日本交割台湾,宣布台湾百姓不愿内渡者,“改衣冠、易国籍”,作为日本“臣民”论处。

台湾各族人民闻割台噩耗,犹如晴天霹雳。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绅民恳请唐景崧、刘永福留台,主持抗日保台军政大计,成立以自主抗日、拒倭保台为宗旨的台湾民主国,公推唐景崧为大总统。

刘永福决心留在台湾,坚持斗争。他还专程至台北,察看防务,向唐景崧陈述战守机宜,指出台湾孤悬海外,四面受敌,必须南北联络一气,临时堵御呼应方灵,自告奋勇,要求帮助筹划台北防务。唐景崧嫉贤妒能,不予允准。稍后,唐景崧逃回大陆,台北失陷,台中空虚,台南势孤。

早在日军进逼台北时,刘永福在台南发表盟约书,号召联合抗日,捍卫国土。“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台南各界数千人集会,一致公推刘永福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刘永福坚决不受印,他一再说明,志在拒日保台,不务虚名。并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守土地,保人民,杀敌疆场。刘永福任命各路人马,分头防守各战略要地,布置井井有条,严阵以待,抗击日军。

刘永福严已宽人,礼贤下士,志士义勇,愿为所用。徐骧、姜绍祖、吴汤兴等义军首领均愿为前驱。他依靠人民,推行联庄”,各乡办保甲,沿海练渔团,组织民众抗日。他团结友军,不分派系地区,一视同仁,为筹粮筹款,还派人至大陆向沿海督抚恳求接济,亲自六次致电张之洞求援。

刘永福领导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在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坚持四个月之久。六月二十五日,日驻台总督桦山资纪致函刘永福劝降。两日后,刘永福复函桦山,申斥日本背盟背义,无端侵略中国表示要与台湾共存亡,要求桦山及早改图,退出台湾。

日军随即抽调第二师团等二万人,增援近卫师团,到达台北。此后,日本陆军共四万人,军舰三十余艘,倾巢向台南进攻,形势十分危急。

日本大军兵临嘉义城下,刘永福亲赴嘉义前敌诸营,指受兵机,军威重振。但由于长期抗战,上万名义军战死疆场,黑旗军旧部仅余三百,抗日精华已基本丧失殆尽,军火粮食奇缺,军队乏食,财政濒临破产。清政府竟密令封锁东南沿海,切断大陆对台湾的支援。

到大陆求援的使者累告刘永福,“内地接济无望,公宜早自为计”。刘永福无可奈何,仰天长叹:“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当时台南危在旦夕,战守皆不足恃。

八月二十三日,刘永福致书桦山资纪要求议和,条件是要日军“厚待百姓,不可残辱”,对所部不可侮辱,日本方面认为刘永福以对等国将领提出议和,且附有条件傲慢不逊,回书令刘永福无条件投降。

刘永福立即加以拒绝,并严正声明:“本帮办为爱恤人民起见,始有此和议耳。若本帮办战不能胜,即率旧人退守内山亦可支数年,而不时出战,决不会安居此地”。

和议不成,日本纠集海陆大军,三面夹攻台南。爱国官兵及义勇,誓死抵抗。九月二日,日军大举围攻平安炮台。刘永福悲愤满腔,亲自发炮,毙敌数十人。四日,日军侵占台南。

在侵占台湾的战争中,日军伤亡及因病遣回本国者三万二千人,占侵台日军总人数五分之三以上,较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伤亡人数多一倍。侵台日军头目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第二旅团长陆军少将山根信成等,亦均丧生于刘永福阵前。

在日军侵占台南之前二日,刘永福见大势已去,无法挽救,没有能实践“与台民共存亡”的诺言,乘坐英国商船爹利士号,于四日回到厦门。

时论赞扬刘永福忠肝义胆,说他虽败犹荣,为他坚守于前而未殉节于后辩解。爱国文人学士亦以诗文小说等盛赞刘永福黑旗军英雄业绩。而刘永福自认是“败军之将”,惭愤交集,郁郁不乐。回到钦州后,感愤时局,弃职隐居。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刘永福受命率军北上勤王,至湖南衡州,被电召返粤。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广东光复,粤都督胡汉民,请刘永福任广东省民团总长。

他上任后,通告军民,认为这是“烈士殉民,英雄救国,千载一时之机会”,并以注力于抵御外族,不同类相残相号召。不久,即辞职回钦州闲居。

民国四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刘永福闻之愤恨,抗电力争,请求为维护国家主权而重上战场。民国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刘永福忧愤交迫,卒于钦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历史   民族英雄   斗士   坎坷   传奇   刘永福   越南   黑旗军   法国   台湾   台南   光绪   河内   日军   北宁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