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信息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很多人家里都有血压计,想什么时候量就什么时候量,结果数字飘忽不定,还搞得自己心慌慌。
医生提醒,其实血压不是随便量都准的,一天里只有两个时间段,测出来的数据才最接近真实情况。
那么,这两个关键的时间点到底是什么时候?
电子血压计、水银血压计、腕式血压计……市面上血压计种类这么多,到底哪种最适合家庭使用?
电子血压计绝对是家庭测量的首选。
它操作简单,只需按一个按钮,数字就清清楚楚显示出来。
不像水银血压计那样还得靠耳朵听、眼睛看。老年人自己在家就能轻松完成测量,不用麻烦子女或邻居帮忙。
很多人会问:"腕式血压计戴着方便,能不能用?"
实际上,腕式血压计虽然携带方便,但测量位置离心脏较远,数值往往不够准确。
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虽然体积大点,但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血压计买回家后,最好先去医院或社区诊所比对一下,看看和医用血压计的差距有多大。
如果相差超过5mmHg,可能就需要校准或更换了。
血压变化有个基本规律:睡觉时最低,早晨起床后迅速上升,下午又会出现第二个小高峰。
早晨6-8点是测量血压的黄金时段。
这个时间点的血压数值特别重要,因为经过一夜睡眠,身体代谢处于低谷,交感神经开始兴奋,此时测量最能反映血压的真实水平。
很多心脑血管事件就发生在早晨,医学上称为"晨峰现象"。
晚上睡前也是测量的好时机。有些人会选择下午4-6点测量,因为这是血压的第二个高峰期。
还有很多人总喜欢先吃了降压药再测血压,觉得这样数值好看。医生强调这完全是本末倒置!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起床后先排尿,然后安静休息5分钟,测量血压,记录下来,最后才吃降压药。
这样才能知道药物是否真的有效。
睡前测血压同样重要。夜间血压应该比白天低10%-20%,这种现象叫做"血压昼夜节律"。
如果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甚至高于白天,就属于异常情况,需要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血压测量看似简单,实际上有不少技术细节需要注意。躺着测、坐着测、站着测,结果可不一样。
卧姿测量最接近真实值,因为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测量前应该先躺下休息5分钟,让心率恢复平稳。
坐姿测量时,背部要有支撑,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不要翘二郎腿。
无论哪种姿势,测量的手臂一定要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线。
手臂选择也有讲究。一般人用右臂测量,左撇子用左臂。最重要的是保持一致,总是用同一只手臂测量,这样数据才有可比性。
袖带大小合适很关键。太松会导致数值偏高,太紧则可能导致血流受阻。正确的松紧度是能塞进1-2根手指。
测量时袖带应该绕在上臂中部,底边距离肘关节2-3厘米。
测量过程中不说话、不动、不憋气。很多人测量时紧张得屏住呼吸,这会让血压瞬间升高。
应该保持正常呼吸,放松心情。每次测量最好连续测3次,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记录下来。
很多人不知道,测前30分钟的活动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很大。
测量前至少半小时不要吸烟、喝酒、喝茶或咖啡。这些物质都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暂时升高。
饱餐后血液集中在消化道,也会影响测量结果。
穿着也有讲究。测量时应该卷起袖子或脱掉厚重的衣物,避免袖带压在衣服上。
如果冬天脱了厚衣服,需要休息至少6分钟再测量,因为温度变化会影响血管收缩状态。
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血压。
紧张、焦虑、生气都会导致血压升高。测量前应该安静休息,放松心情。
测量前一定要排空膀胱。膀胱充盈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
很多老年人忽视这一点,结果测出来的血压莫名其妙地高。
准确测量只是血压管理的开始,更重要的是根据测量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记录血压数据是个好习惯。可以用专门的血压日记本,记录日期、时间、测量值以及当天的特殊情况,如情绪波动、饮食改变等。
这些记录对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非常有帮助。
很多人担心血压偶尔升高。其实血压本身就是波动的,不必为单次高值过度紧张。重要的是整体趋势。
如果连续多次测量都超标,才需要咨询医生。
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优先考虑长效药物。
这类药物作用时间长,可以保持血压24小时平稳,尤其能控制早晨的血压高峰。
生活方式调整是血压管理的基础。限盐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这些措施能使血压自然下降。
很多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就能把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
血压测量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选对时间、掌握方法、注意细节,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血压数据。
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希望每位患者都能重视血压监测,做好自我管理,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健康生活,从正确测量血压开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治疗建议、美国心脏协会血压测量标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共识文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临床路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