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杆哥这篇文章,主要来分析哈基米豆浆狂卖17.6万箱!九阳玩转热梗,29.9元爆款售罄!
“新品已断货!”“工厂正在加班加点发货!”九阳豆浆抖音官方直播间里,主播们不断重复着这几句话。
背景音乐是席卷全网的“哈基米”神曲,而他们推销的,正是借这个热梗一炮而红的“哈基米南北绿豆浆”。

这款产品在抖音平台上线后迅速售罄,销量达17.6万,售价29.9元一箱的平价饮品,竟成了今年消费市场最引人注目的网红新品之一。

“哈基米”这个梗的走红,堪称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
它最初源自日本动漫《赛马娘》中角色哼唱的《蜂蜜之歌》,其中“哈基米”是日语“蜂蜜”的音译。

这段旋律通过AI技术的赋能,在二次创作中获得了新生。
B站UP主们将原曲与其他音乐混合,创作出各种洗脑作品;抖音上的“嚣张猫咪”表情包则进一步强化了“哈基米=可爱”的认知。
这种由AI降低创作门槛带来的“全民二创”,让这个梗完成了从特定圈层向大众文化的跨越。

更妙的是,在传播过程中,歌词被网友空耳演绎为“南北绿豆”,这恰好与豆浆产品的核心原料形成奇妙呼应。
这种无心插柳的语言巧合,为后续的商业转化埋下了伏笔。

九阳豆浆的营销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
当其他品牌还在犹豫如何借势这个看似无厘头的网络热梗时,他们果断出击,直接将新产品命名为“哈基米南北绿豆浆”。

这个决定看似大胆,实则精准。
品牌完整承接了热梗的流量红利,又通过产品名称自然传递了产品属性。
更巧妙的是,他们在包装设计上融入了热门的猫咪表情包,让产品本身成为梗文化的延伸载体。
这种营销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九阳不是以传统营销者的姿态入场,而是以“玩梗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这种姿态的转变,让品牌更容易获得年轻消费者的认同。

这款配料与普通绿豆浆无本质差异的产品能取得如此成绩,关键在于它精准击中了Z世代的消费心理。
当代年轻消费者不再仅仅为产品功能买单,他们更追求“懂梗”的圈层认同感和情绪满足感。

在二次元文化成为Z世代核心社交语境的今天,玩梗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群体身份的隐性认证。
九阳豆浆深谙此道。
他们将产品转化为圈层社交的“实物载体”:购买这款产品成为“我懂梗”的身份标签,晒单分享则成为圈层内的社交互动。

在直播间里,循环播放的哈基米BGM、主播的跟唱互动,共同构建了一个沉浸式娱乐场景。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由此从“需要豆浆”转变为“想要参与这场梗文化狂欢”。

情绪经济的转化,离不开合理的商业设计。
哈基米豆浆的低门槛策略,成为流量变现的关键一环。

价格上,29.9元的亲民定价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尝鲜成本,即使是冲动消费也无需过多决策负担。
产品属性上,“0脂肪、无乳糖”的健康标签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饮食需求,让情绪消费同时具备了理性支撑。
传播设计上,“售罄说明”“预售排期”制造了稀缺感,激发了用户的跟风购买与分享欲望,形成了“抢货—晒单—再传播”的裂变循环。

线下快闪店的“哈基米表情包打印机”则将线上玩梗延伸至线下场景,完成了“梗—产品—场景”的三维联动。
这场营销狂欢的背后,是品牌对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
九阳豆浆没有创造潮流,而是聪明地搭乘了已经形成的文化浪潮。

“你是第一个把梗做成产品的”,网友的这句评价,道破了这场营销的本质。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能够敏锐捕捉文化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品牌,才能在这场流量游戏中脱颖而出。
当最后一个“哈基米”豆浆包裹送达消费者手中,这场营销战役或许会告一段落,但它所揭示的商业逻辑将继续生效:在这个时代,理解文化比砸钱投流更重要,融入圈层比高高在上更有效。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