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开设了内地第一家门店,自此正式开启在中国市场的征程。彼时,中国咖啡市场尚处萌芽阶段,咖啡消费文化远未普及,星巴克以独特的“第三空间”概念强势入局,将咖啡馆打造成除家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社交休闲“第三空间”,这种创新理念迅速吸引了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小资群体,他们热衷于在此聚会、办公、休闲,享受一杯咖啡带来的惬意时光。
此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一路高歌猛进。
2009年,星巴克迎来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十周年,推出首款含有中国云南咖啡豆的综合咖啡——星巴克凤舞祥云综合咖啡™,迈出产品本土化的重要一步。2011年,启用全新品牌标识并推出星享卡,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构建起会员忠诚度体系。2012年,星巴克亚洲首个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在中国云南普洱落成,深度介入中国咖啡产业链上游,助力本土咖啡产业发展。2013年,中国内地首批两家标志性旗舰店开业,以更豪华的门店体验,巩固其在高端咖啡市场的地位。2014年,星巴克臻选™品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为追求品质与独特体验的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咖啡产品。
随着时间推移,星巴克持续拓展门店网络,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逐步向更多城市、更多区域渗透。截至目前,星巴克已在中国内地1000多个县级市场开设了超过7700家门店 ,拥有约60,000名星巴克伙伴。星巴克不仅成为咖啡的代名词,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培育出庞大的咖啡消费市场。
在星巴克的带动下,中国咖啡市场迎来蓬勃发展期。其对高品质咖啡豆的严格筛选与烘焙标准,促使国内咖啡豆供应商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推动整个咖啡产业链上游的升级。大量本土咖啡品牌受其启发,纷纷涌现,借鉴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结合本土特色,打造差异化的咖啡消费场景。同时,星巴克频繁举办咖啡文化活动,如咖啡讲座、拉花比赛等,向消费者普及咖啡知识,培养大众对咖啡的品鉴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咖啡的需求,让咖啡从曾经小众的舶来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日常饮品选择之一。
然而,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却陷入困境。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出现近年来首次负增长 ,市场份额也从2019年的34%骤降至2024年的14% 。曾经的市场霸主,如今正面临严峻挑战。
如今,一则重磅消息在咖啡行业和投资圈掀起惊涛骇浪——星巴克要出售中国业务控制权。据9月11日媒体报道,凯雷、殷拓、红杉中国、博裕资本正在准备对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控股权提出最终报价,星巴克已要求它们在10月初之前提交具有约束力的投标,有“消息人士”补充说下个月底可能会达成协议。
此外,星巴克近期已决定将其中国业务的控制权出售给最终买家,具体持股规模尚未披露,最后一轮竞标者还包括春华资本,它可能会与四家主要竞标者之一合作。同时,星巴克寻求保留其在华咖啡豆烘焙工厂的控制权,以把控质量。交易结构的条款,包括出售股份的规模,仍可协商,且星巴克表示将继续持有中国业务的相当一部分股份。
这场围绕星巴克中国业务控制权的争夺战,堪称一场“诸神之战”。
凯雷,作为全球知名的投资机构,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其在2017年参与对麦当劳中国业务的收购,积累了外企在华业务运作的宝贵经验,深谙如何助力国际品牌实现本土化的成功转型。从地域和文化角度看,与星巴克管理层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或许能为未来双方合作减少沟通成本。并且,凯雷近年来在中国市场渴望斩获大型优质项目,拿下星巴克中国业务,无疑能极大充实其在华投资版图,主观意愿强烈。
殷拓,同样是全球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佼佼者,在消费领域有着独到的投资眼光和卓越的整合能力。过往投资案例中,成功助力多个品牌实现业务拓展和价值提升,或许其正看中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虽面临挑战,但品牌根基深厚,存在巨大的挖掘潜力,期望凭借自身专业能力,挖掘出星巴克中国业务新的增长点。
红杉中国,作为中国投资界的“超级巨星”,对本土市场有着深刻洞察和敏锐嗅觉。在中国互联网、消费等多个领域培育出众多独角兽企业,拥有丰富的本土资源和广泛的人脉网络。若能入主星巴克中国,有望借助其资源优势,加速星巴克的本土化进程,在数字化营销、供应链优化等方面带来创新性变革,以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竞争格局。
博裕资本,专注于消费、医疗等领域投资,在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和运营提升方面成绩斐然。对中国消费市场趋势把握精准,理解中国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星巴克中国在产品创新、门店布局调整等方面急需突破,博裕资本的加入,或许能为其带来符合本土市场需求的战略方向和运营策略。
除了上述四家已明确进入最终角逐的机构,此前还有诸多实力强劲的潜在买家传出参与竞标意向。高瓴资本,在消费领域投资经验丰富,成功投资喜茶、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还操盘皮爷咖啡中国化进程,对咖啡及饮品行业有着深刻理解。其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数字化赋能经验,若参与其中,有望为星巴克中国注入新的活力,在数字化运营、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带来质的提升。
传闻中,瑞幸咖啡大股东大钲资本也考虑加入竞购行列。一旦成行,将为这场资本角逐增添更多变数。大钲资本在投资瑞幸后,助力其实现快速崛起,无论是在商业模式创新、门店扩张,还是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展现出卓越的操盘能力。若其接手星巴克中国业务,凭借对中国咖啡市场的深入理解和成功经验,可能会对市场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
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星巴克,如今寻求出售中国业务控制权,背后实则有着诸多深层次原因。
首当其冲的便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以瑞幸、库迪为代表的本土咖啡品牌迅猛崛起,以高性价比和快速扩张的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瑞幸通过“咖啡+”的产品矩阵,结合电商平台补贴,推出9.9元平价咖啡,甚至部分外送咖啡价格低于5元,极大地冲击了星巴克的价格体系。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营收同比增长47.1%,高达123.6亿元,而同期星巴克中国营收仅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25亿元),差距明显。门店规模上,瑞幸也一路高歌猛进,与星巴克拉开差距。截至2025年3月,瑞幸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占比达33.19%,库迪更是高达38.24%,疯狂下沉的策略使得星巴克的市场空间不断被挤压。星巴克虽也尝试反击,在2025年6月首次在中国市场实施降价,部分非咖啡类冰饮平均降幅达5元,但市场普遍认为此举“缺乏诚意”,未能有效扭转颓势。
其次,星巴克自身的战略困境也不容忽视。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概念,在新一代中国消费者面前逐渐失去吸引力。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咖啡消费驱动力更多来自社交媒体分享需求,更看重产品外观设计、口味创新以及购买的便利性和个性化定制,传统的社交空间体验不再是核心诉求。同时,星巴克全球总部与星巴克中国在过去7年一共换了6任CEO,领导层更迭频繁,导致战略缺乏连贯性,且受西雅图总部遥控指挥,决策迟缓,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比如在产品创新节奏上,面对瑞幸每季度推出数十款新品的“爆款轰炸”,星巴克显得保守而迟缓,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味需求。
对星巴克而言,出售中国业务控制权,是一次战略调整与自救之举。通过引入本土资本,星巴克有望优化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以麦当劳为例,2017年中信资本入主麦当劳中国后,麦当劳实现了管理团队“本土化”,决策更加高效灵活,门店数量从2500家跃升至7000家。星巴克期望通过类似的资本运作,重获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动力。同时,星巴克保留一定比例股权以及咖啡豆烘焙工厂控制权,既能分享中国市场未来增长红利,又能把控产品质量,维持品牌的核心价值。
从市场格局来看,星巴克中国业务控制权易主,可能会重塑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格局。若大钲资本等具有咖啡行业成功运作经验的机构接手,凭借其对市场的理解和资源整合能力,可能会加速星巴克中国的变革。在产品创新上,或许会推出更多符合本土消费者口味的茶咖、中式养生等融合品类,并加快上新频率;价格体系上,可能会推出更具竞争力的策略,直接对标瑞幸等品牌的平价产品,同时保留高端系列的溢价能力。这将引发市场新一轮的竞争热潮,推动整个咖啡行业在产品、价格、服务等方面持续创新。
此次星巴克中国业务控制权出售事件,无论是对星巴克自身,还是对中国咖啡市场,乃至整个消费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未来星巴克中国将走向何方,谁又将最终成为这场资本盛宴的赢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