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丰富动植物遗存,证明了彼时生活在此的东亚古人类,已经拥有了比较充分的从自然界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那么在填饱肚子之后,这些东亚古人类又在想些什么呢?出土的一系列带有人类早期象征行为痕迹的遗存,或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日前,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该遗址的发掘领队、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他解释道,这些带有人类早期象征行为痕迹的遗存,其出现时间与目前世界上已披露的最早的人类“画作”相似,承载的是东亚古人类对世界的想象。
系统刻划痕迹
十余件明确带刻划线条和穿孔的遗物
东亚地区首次系统发现早期象征性行为证据
带有刻划痕迹的遗存,并非2024年才露面。在此前的发掘中,濛溪河遗址就曾出土过一定数量的、疑似带人工痕迹的骨骼碎片,例如带有“十”字形或“X”形刻划痕迹的骨片,或是带有连续刻划痕迹的骨片。经过近一年的发掘,这类带有刻划痕迹遗存的数量已发现较多,其中比较明确的已上升至10余件。这也是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集中、系统性的象征性行为证据,展现了东亚古人类意识及行为的复杂性。
刻划痕(石)
目前与濛溪河遗址同期甚至更早的刻划痕迹,全世界出现都极少,大多出现得比较零星,且一般较多发现于类似贝壳、赭石等软性材质上。而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刻划痕迹及穿孔类遗存,则是涵盖骨片、橡果、石块、木块等多种材质。经过研究和论证,已经排除了其中一些痕迹为自然原因形成的可能性。
穿孔骨片
在众多带有刻划痕迹的遗物中,有一件长度仅4毫米的骨片存在疑似分界线的划痕。即在“分界线”的一侧为骨片的自然面,而另一侧分布有无规则的刻划线条。而在去年发现的另一件大小仅3.5毫米左右的骨片,表面带有11道近乎平行的刻划痕。即便是现代人,也很难在这么小的骨片上,划出如此多的痕迹。此外,遗址还出土了穿孔的骨片和橡果。“穿孔的行为比刻划更困难,因为要控制力量,要有相关的技术能力,可能还是一个相对持之以恒的工作。与刻划相比,这是更进一步的行为。”郑喆轩介绍道。
穿孔橡果
接近世界已报道的最早“画作”时间
是早期人类探索世界的痕迹
这些刻划和穿孔,都是早期人类在不同介质上、有意识的尝试。十余件的数量,也说明这个族群本身已经开始对世界有了一些想象,尽管我们现在无法解读这些线条和穿孔背后的准确含义。
在郑喆轩看来,这些行为本身就有一定的意义:“说明这个族群已经有余力,也有思维,对世界展开想象,希望能留下一些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最原始的记录。”
有人工痕迹的赭石
目前已公开披露的、人类史上最古老“画作”,位于开普敦以东约300公里布隆伯斯洞穴中的石块上。这是一幅距今约7.3万年、在赭石上刮擦出的由9条线组成的抽象“画”。而在相似时间段的濛溪河遗址,也出土了带有人类行为的骨片、石块、橡果等。这意味着,东亚古人类在与西方差不多的时间里,对世界产生了想象。“好似两边的人类命运,同时出现了突破。”郑喆轩讲到。
这个发现,对探索早期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未来,濛溪河遗址还将邀请更多国内国际权威的专家团队前往遗址现场探讨、合作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