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打小就躺在课本里,成了“浪子回头”的经典范本。可细究起来,这故事更像件套错了人的外衣——江苏宜兴这位走出的历史名人,哪是什么“街头浪子”,分明是根正苗红、忠勇传家的“江东脊梁”。
先看周处的家世,那可是实打实的东吴“官宦世家”。祖父周宾是东吴步兵校尉、广汉太守,父亲周鲂更是《三国志》里记了名的狠角色——“断发赚曹休”的妙计,至今读来仍觉智勇过人。在《三国演义》里,周鲂凭这一招帮东吴赢了曹魏,妥妥的“忠勇担当”。这样的家庭,讲究耕读传家、忠义为先,就像给周处刻了“武勇基因”的印章,又用“深明大义”的家风细细打磨。《三国志》里也明明白白写着,周处在吴末帝时期就当了东观令和无难督——一个管国家典籍,一个带精锐部队,这般文武双全,哪有半点“浪子”的影子?
再说说“周处求教陆机陆云”的传说,按年龄算根本站不住脚。周处生于242年,陆机、陆云兄弟分别生于261年、262年,差了近20岁。周处想“痛改前非”时,陆家兄弟还是毛头小子,哪能当他的“人生导师”?倒不如说,周处求教的是兄弟俩的父亲陆抗,才更合情理。更何况,周处是阳羡士族子弟,家乡宜兴自古就是“山水灵秀、人文积淀”的好地方,家家户户把读书当大事,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怎么会成“街坊邻里都头疼”的浪子?
更有意思的是“除三害”里的“蛟”。这东西根本不是真实生物,是古人把鳄鱼之类的水兽神化出来的“神兽”,《山海经》里说它“似蛇四脚,能吞人”,《吕氏春秋》《水经注》里也多是传说。连清朝薛福成都说“蛟有害无利”,说白了,“斩蛟”更像老百姓对“英雄除害”的美好想象,当不得真。
宜兴本地的古迹,也藏着反驳“浪子说”的证据。周王庙里那块《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虽说提了“乡曲诬其害名”,可碑文里的时间线全乱了——说周处299年病逝,可周氏宗谱和《晋书》都记着他297年战死;还提317年追赠他官职,可写碑文的陆机早在303年就死于“八王之乱”,怎么能“预知”十几年后的事?顾炎武等学者早说了,这碑是伪刻,不足为信。
另一块东吴名碑《禅国山碑》更能说明周处的品格。276年阳羡地震后,吴主孙皓派周处和董朝去封禅国山,可见对他的器重。可碑上列的11位大臣里,偏偏没有周处。清代学者吴骞说得好,这正是周处“刚正不阿”的证明——他不愿借“封禅祥瑞”讨好皇帝,像竹子一样有气节,不趋炎附势。
宜兴这座城,更是和周处家族绑在一起的。西晋末年,周处之子周玘三平叛乱,朝廷特意设“义兴郡”嘉奖,后来“义兴”避宋太宗名讳,才改成“宜兴”。如今宜兴城里,蛟桥、老虎墩、射虎亭、周王庙,处处都是周处的印记;南京的“周处读书台”,也印证着他“崇文”的一面。
再看历代对周处的评价,满是“忠臣孝子”的赞誉。西晋陈凖说他“忠直勇果”,潘岳在《关中诗》里赞他“身膏齐斧,贞节克举”;贺循直接说他“德行清廉方正,出征以身为国”,还按谥法称他“孝”;唐代权德舆、明代徐溥的诗里,也满是对他“忠心”“义气”的敬佩。
周处不只是武将,还是位学者。他写的《风土记》,记录了晋代江南的端午、重阳风俗,成了研究古代民俗的珍贵资料;还有《默语》《吴书》,虽已散失,却能看出他的才学。这样一位“上马能打仗,提笔能著书”的人物,怎么能被“浪子”两个字概括?
宜兴的山山水水,孕育了周处这样的英雄。他的一生,哪里是“浪子回头”,分明是“忠臣孝子”的一生。莫让传说掩盖了真相,这位从宜兴走出的历史名人,该以“忠勇”“正直”的模样,被更多人记住。(陈宝明/文 何小兵/图文编辑 稿件由宜兴市周处文化研究会提供)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长期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他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在“两洞”“梁祝”文化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有多件作品发表于全国主流媒体,且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其著作《漫话阳羡》出版后广受好评、有口皆碑;2024年,又推出《宜兴梁祝》一书。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