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亿订单取消!中方突围,造反攻之势,自主芯片或能掀起新棋盘

这几年芯片领域的厮杀,说的再多也不过分,

美国想卡中国的“芯”,反而逼出了中国芯片产业的集体爆发,

2024年的第一季度,中国进口芯片总金额下降约3500亿元,

这个数据表明国内芯片顶上来了,填补了高额的进口空缺,

这背后是长达数年的围堵与反围堵,是以国家命运为赌注的一场战略突围。

“掐脖子”升级战

时间倒回到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一纸“实体清单”将华为推上了风口浪尖,

从那天起芯片就不再只是产业的问题,变成了中美科技博弈的主战场,

美国的手段一环扣一环,全面升级:EDA软件、芯片架构、

半导体制造设备、操作系统,甚至是一些基础研究资源,全被逐步纳入限制名单,

从2020年到2023年,制裁清单一扩再扩,直至包含超过1200家中国科技企业。

2022年8月,《芯片与科学法案》正式通过,白宫直接砸下527亿美元的重金,

试图将整个产业链“拉回美国”,其中390亿美元更是实打实的制造补贴,

这还不够,他们又拉上了日韩、荷兰、日本等盟友,

试图从设备、材料、标准三个维度完成对中国的围堵闭环。

2023年7月,荷兰政府在美国施压下,限制ASML对中国出口最先进的EUV光刻机。

三个月后,日本东京电子、美光、科磊等也相继宣布扩大对华出口限制,

连14纳米以下的DUV设备都被卡住。

这样的举动就意味着中国不仅不能造先进芯片,连造芯片的“工具箱”都要被没收了。

“反攻号角”吹响

接下来的剧情,几乎逆转了所有人的预期,

2023年8月底,Mate 60 Pro横空出世,这款手机不仅没有高通骁龙芯片,

还一举攻下7nm制程工艺,中芯国际凭借DUV多重曝光工艺完成了这场堪称“极限制造”的壮举。

这一突破背后,是几乎整个国产半导体体系的协同作战。

设计层面,华为海思靠自己堆出了芯片逻辑架构;

制造端,中芯国际啃下DUV的极限挑战;

封装测试,长电科技与通富微电夜以继日;

操作系统层面,鸿蒙撑起了国产平台的生态地基。

此时的中国,不再是一个芯片孤岛,而是一张快速织起的自我循环生态网。

就在同一时间,中国全年芯片进口骤降21.02%,金额少了整整3500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需求萎缩,而是国产替代开始显效。

换句话说,这3500亿,是自主芯片挤掉外货的“战果”。

攻守易势,“成熟制程”成突围利器

外界往往盯着2纳米、3纳米制程的光鲜标签,

却忽略了现实世界70%以上的芯片需求,其实都集中在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工艺上。

智能汽车、工业控制、家电、电力设备,甚至5G基站,

大量场景用的就是这些不“炫技”、但要求稳定、高良率的芯片。

中芯国际也正是在这条赛道上实现了全面突围。

2024年一季度,其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2%以上,28纳米良品率甚至突破95%。

这个数据证明着,大量传统需求已经不再依赖进口芯片。

同时美国本土推动28纳米产能建设的计划却迟迟难以落地,

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工厂面临成本失控、用工短缺、材料运输困难等多重障碍。

彼时台积电高层的一句话成了“实情注脚”:“在美国建厂,每颗芯片都贵得像黄金。”

新的角力战场正在打开

如果说逻辑芯片是“芯片之脑”,那存储芯片就是信息的“粮仓”。

这个领域曾长期由三星、美光、SK海力士牢牢把控。

到了2024年,这个局面开始出现松动。

合肥长鑫,主攻DRAM,2024年3月宣布19nm LPDDR5芯片量产并开始向国产主流手机厂商供货,

同时更先进的18nm GDDR6项目也在推进,剑指AI显存市场。

武汉长江存储,选择“跳跃式升级”路线,直接从128层跨越到232层3D NAND闪存,

并计划于2025年初攻坚294层,直指全球第一梯队的技术水准。

这两家企业生产力稳定,还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部分产品甚至被东南亚、拉美、欧洲客户批量采购。

这时的中国芯片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走出去掘金。

从内生到出海,自主生态在扩张

2024年,中国芯片的出口额暴涨25.6%,总值达到5427亿元。

华为鸿蒙OS装机量突破8亿,打通手机、车机、工业控制系统,

实现统一平台支撑国产芯片运行。

地平线的“征程5”AI芯片装上了比亚迪、理想、上汽等数百万辆车,成为国产智能驾驶的“大脑”。

展锐、兆易创新等公司则在中低端芯片市场攻城略地,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

连此前最难啃的设备环节,也有了关键突破。

2024年2月,上海微电子宣布自主研发的28nm沉浸式光刻机通过客户验证并实现小批量交付

虽然还不能代替EUV,但中国已在设备领域“撕开口子”。

3500亿的消失,是一场新棋局的起手式

很多人把那“减少的3500亿”看作是经济下行的副产品,

但从产业视角看,它却是中国芯片产业内部换血、自主替代、成本控制和产业升级的结果。

它不是退,而是沉潜,为了更有力地反击。

如今中国已稳居全球半导体产业第三极,领先于韩国之外的所有国家。

中芯国际定下2026年3nm技术节点的目标,

长鑫和长江存储也盯着高带宽存储和AI高性能内存领域发力。

一场完全不同的全球“芯片棋局”,已由中国落子开局。

突围之后,是接管未来的挑战

从2019年的“实体清单”风暴,到2024年自主芯片出口激增,

中国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一次全球罕见的产业体系级“逆袭”,

如今面对依然严苛的外部环境,中国芯片产业要做的不只是“能用”,是“领先”!

文编辑:X

中科院开源 RISC-V 处理器“香山”有了新归属:北京开芯院正式运营,第一批项目启动 - IT之家.IT之家.2022-04-10

中国科学院发布开源芯片最新研发成果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网络服务平台.2023-05-3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科技   棋盘   中方   芯片   订单   自主   三星   中国   纳米   美国   华为   产业   光刻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