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这个曾让女人疯抢的养生顶流,如今正陷进致命的信任危机。
2024年行业龙头燕之屋净利暴跌24.18%,股价直接腰斩。
更扎心的是专业检测:你花3000块买的燕窝,营养价值竟不如2块钱的鸡蛋!
从人人追捧到沦为“智商税”,这碗“金丝燕口水”到底经历了什么?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说起燕窝的历史,绕不开一个传奇故事。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途经马来群岛时遭遇风暴。
补给断绝的船员们在悬崖上发现了一种鸟巢,煮食后发现不仅能充饥,还让人精神焕发。
郑和将这种神奇的食物,献给明成祖,从此开启了燕窝在中国的传奇历程。
据宫廷膳食记录,乾隆皇帝每天都要食用冰糖燕窝粥,慈禧太后的膳食单上更是少不了各式燕窝佳肴。
以至于几百年来,燕窝一直是“稀缺”和“尊贵”的代名词。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个局面才开始改变。
1997年,厦门一位高中老师黄健,决定辞职创业。
他在新加坡考察时,发现了燕窝的商机。
回国后,他就在厦门租了个2米的小柜台,开始卖燕窝。
那时候,黄健创立的燕之屋,正赶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好时候。
人们收入提高,原本只有富贵人家才吃得起的燕窝,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而2010年后,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商人开始大规模人工养殖金丝燕。
他们建造专门的燕屋,模拟自然环境,播放燕子叫声吸引金丝燕筑巢。
原本需要冒险攀爬悬崖才能采到的燕窝,现在可以批量生产了。
从此,燕窝彻底从“稀缺”走向了“量产”。
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2011年夏天,北京的霍女士花高价买了几盒“血燕”,据说这是燕窝中的极品。
可吃了没几天,她就出现发烧、头痛、恶心等症状。
送医检查后才发现,问题出在“营养”燕窝上,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随后,相关部门开始对燕窝进行大规模检测,而结果让人震惊:
市面上的血燕亚硝酸盐超标33倍到300倍不等,抽检合格率竟然是零。
原来,所谓的“血燕”根本不是什么天然极品,而是不法商家用亚硝酸盐熏制出来的。
正常的燕窝应该是白色或淡黄色,而商家为了卖高价噱头,硬是把它熏成了红色。
消费者开始怀疑:我们花大价钱买的燕窝,到底是养生圣品,还是商家编造的谎言?
短短几个月内,燕窝销售额从65亿跌到22亿,90%以上的厂家倒闭。
黄健的燕之屋也没能幸免,400家门店关得只剩100多家。
而面对消费者的疑心,燕窝行业开始了重建之路:
政府加强监管,建立溯源码制度,使得每一盒燕窝都能追踪到源头,市场重新繁荣起来。
2014年到2023年,中国燕窝进口量从3.09吨暴增到557.1吨,增长了180倍。
市场规模,更是达到惊人的623亿元。
各大品牌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市场:
燕之屋推出开盖即食的碗装燕窝,小仙炖主打“鲜炖”,每天现做现送,2020年双11一天就卖了4.56亿。
表面看来,燕窝行业迎来了第二春。
但如果仔细研究燕窝的营养成分,你会发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真相。
10克干燕窝,含有3-5克蛋白质,售价至少上百元。
可一个普通鸡蛋,就含有6克优质蛋白质,售价不过2元。
更关键的是,鸡蛋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营养价值完胜燕窝。
再说燕窝的“唾液酸”。没错,燕窝确实含有这种物质。
但是人体肝脏本来就能合成唾液酸,根本不需要额外补充。
而且牛奶、鸡蛋、肉类中都含有唾液酸,完全没必要花高价买燕窝。
既然营养价值如此普通,燕窝凭什么卖这么贵?答案藏在各大燕窝企业的财报里。
以行业龙头燕之屋为例,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2.8%,而销售费用占比高达66.23%。
说白了,你买燕窝花的钱,大部分都用在了广告营销上。
企业请明星代言、投放广告、搞直播带货,就是不愿意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
而这种“重营销、轻品质”的畸形模式,迟早要出问题。
2020年,快手主播辛巴的“假燕窝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辛巴声称自己卖的是“每碗含足量干燕窝”的正品,售价40元一碗。
结果经检测发现,这款燕窝的唾液酸含量,只有0.0074%,而特级燕窝的标准是10%以上。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种“燕窝”的生产成本只要4元,利润率高达900%。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市面上很多即食燕窝,干燕窝含量不足5%。
相当于剩下的93%都是水和糖,这不就是所谓的“糖水”吗?
2024年,燕窝行业的好日子到头了。
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燕之屋”上市公司营收仅增长4.37%,净利润却暴跌24.18%,这是近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股价更是惨不忍睹,从高点跌去一半以上。线下门店门可罗雀,以前排队购买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是消费降级。经济形势不好,大家的钱包都瘪了。
以前不假思索就买的燕窝,现在要掂量掂量:花上千块买一盒“糖水”,真的值得吗?
再者,是信息越来越透明。
以前商家怎么吹,消费者就怎么信。
现在随便上网一查,到处都是揭露燕窝“智商税”的文章。
营养成分表一对比,燕窝的神话不攻自破。
最有意思的是,消费调查显示:60%的燕窝是买来送礼的。
这说明大部分人买燕窝,看中的不是营养价值,而是“面子价值”。
但这种建立在“面子”上的消费,是最脆弱的。
一旦大家都知道燕窝是“智商税”,谁还愿意送?谁还愿意收?
从明朝的宫廷贡品,到今天的“天价糖水”,燕窝走过了600多年。
可再精美的包装,也掩盖不了本质,再动人的故事,也经不起科学的检验。
燕窝行业的衰落,不是意外,而是必然。
真正的养生,从来不需要天价的“智商税”。
想补充蛋白质,每天吃个鸡蛋就够了,想要健康,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比什么都强。
燕窝的没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代社会,信息越来越透明,那些靠“智商税”产品终将现出原形。600亿的市场神话破灭了,但燕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养生神器”的时代,我们与其花高价买一碗“鸟口水”,不如好好吃饭、规律作息。真正的健康和美丽,从来都不是靠天价补品堆出来的,而是源于科学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2024-09-04——《利润下滑四成,燕窝龙头怎么了?》
2.海报新闻-2024-05-13——《卖爆了的燕窝,是不是智商税?》
3.澎湃新闻-2023-12-14——《60后大叔做“贵妇”生意,市值45亿》
4.钛媒体APP-2023-11-16——《燕之屋碗燕卖到上市?原来这个行业如此暴利……》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