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展示的封泥照片。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近日,《晋宁河泊所封泥》(繁体)正式出版发行。河泊所封泥见证了汉字文明的交融,证实了文献中关于两汉设置益州郡的记载,反映了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以及民族融合情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最有力的实物佐证之一。
河泊所遗址位于晋宁区上蒜镇,是商周至汉晋时期云南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考古研究发现,这里既是古滇国的都邑,又是西汉益州郡郡治所在地。该遗址考古成果填补了西南边疆历史研究的空白,见证了边疆与中原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揭示了西南边疆从多元文化到国家一体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已发掘出2300余枚封泥。封泥遗存的出土,印证了《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关于益州郡的记载,弥补了史料的不足,还再现了益州郡、县的职官体系。据了解,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大部分封泥是官印封泥,包括“滇国相印”“滇王相印”“益州刺史”“广汉太守章”“蜀郡太守章”等,证实史料中“西汉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的记载。这些官印封泥的发现,证明汉王朝在古滇国故地设立益州郡后,仍保留滇国滇王称号及统治,并以“相”辅佐地方治理的双重行政管理模式,体现中央政权边疆治理策略的灵活性。
河泊所遗址出土封泥是云南考古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考古专家结合在此出土的简牍,复原了汉中央政府设立益州郡之后对古滇国地区的治理,弥补了云南秦汉时期城市考古发掘的缺环,为探讨秦汉时期边疆地区多元文化融入统一多民族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证。
《晋宁河泊所封泥》是202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项目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合作推动,河泊所遗址发掘领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古文字专家曹锦炎领衔主编,历时多年,通过专业的清理、拍摄、分类、释读,从考古学、文字学、艺术学等角度呈现,是云南省第一次系统整理、高清出版这批汉代封泥(图文)。该书从河泊所遗址出土的2300余枚封泥中,精选1000余枚封泥的照片、拓片和释读资料制作成册,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赵书勇)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