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 美国承受不住了。5月12日中美联合声明关税战停火90天,双方大砍彼此关税,降幅达115%,变成30%(美对中)、10%(中对美),而幕后的重要推手之一,竟然是一般人相对无感的稀土。稀土这把阻挡关税的大刀,我国才出手一个月的时间,就几乎掐住美方军工、电动车、无人机、机器人等产业的咽喉。2018年3月中贸易战开打后,另一场无形战也悄然登场。 我国温水煮青蛙,逐步管制镓、锗、锑、石墨钨、碲、铋、钼、铟等关键原料。今年4月4日更首次将七项中重稀土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全球顿时陷入恐慌,随即影响到电动车产业的营运,连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生产目标也受阻。到底什么是稀土? 稀土具备什么特性? 为何绿能、半导体、3C、医疗及航天、防务领域都必须用到它? 为何我国可以将稀土当成利器,以抵挡美国的“关税”大刀?
没有稀土,没有未来!当全球都将目光聚焦在美方发起的关税战时,一场没有烟硝的稀土战却暗潮汹涌,掐住各国的咽喉。这不仅是中美博弈的决胜点,更攸关着人类的未来。稀土是17种特殊元素的统称。简单说,它就是工业的维生素、高科技的调味剂,一点点就能让性能加倍,像一小勺味精瞬间让一锅鸡汤变得更鲜美。稀土元素是15种镧系元素以及钪、钇共17种金属化学元素的统称,在地壳上到处都有,既不稀也不土。「稀」的原因是,通常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低浓度」金属合金形态存在于矿石中,很少富集达到经济规模可开采的程度,一块矿石仅能提炼分离出微量稀土金属,但散布在地壳上的整体总含量高,一点也不稀有,例如铈是藏量第25丰富的元素,与铜的总含量相当,甚至是铅的五倍。「土」指的是,最早发现于类似「泥土」的氧化物中,非今天所理解的「泥土」。
由于稀土独特的磁性、光学与电学特性,被运用在大小商品中。以重约170克的iPhone 16为例,稀土含量仅0.08克,却至为关键,许多核心功能得靠它,才能达到无缝流动的科技体验。当人们使用震动方式接收讯息电话时,就是钕铁硼磁铁发挥的高效响应。镜头镀膜得添加镧来降低眩光、提升成像质量。而喇叭、耳塞也是拜钕所赐,麦克风变得更轻薄、音质更好。连触屏都含有镧以提升耐磨度及滑顺感。屏幕则多亏了显示器发光材料钇与铕,才有饱和的色彩与亮度。每人每天触碰手机不下百次、千次,隐含的微量稀土宛如空气中的氧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少不了它,否则手机将失去震动、色彩与声音的功能。稀土早已跟生活形影不离。这几十年来,科技得以突飞猛进的幕后推手,就是这群无形英雄们。17种稀土,每一种都在科技业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没有任何元素可以取代。
稀土涉及的产业可概分为五大领域,第一类是民生用品。像是饮水机、电风扇、显微镜、冷气、LED灯,音响喇叭、电磁炉、小冰箱、打印机、电热器,每一样都含有「钕」等稀土金属。钕堪称是应用面最广的稀土元素之一。 当1982年通用汽车与日本住友研发出钕铁硼磁铁后,便拥有「磁王」封号,为现今最普及、最强的永久磁铁(不用给电就有磁性且不易消磁,简称稀土永磁),是马达、发电机的心脏。相比传统磁铁,钕磁铁可达体积小、轻量及高扭力、高马力等功能,且寿命更长。1993年英国推出装上永磁马达的第一代Dyson吸尘器时,消费者为之惊艳。有别于传统吸尘器,Dyson拥有超强吸力,将灰尘、脏污吸的干干净净,凭借的秘密利器就是稀土金属,使磁力唰一下提升约10倍以上。钕磁铁已经让科技大进步,加上镨、镝两种稀土元素,又让科技跨过一个新时代。
第二类绿能产业,特别是交通与能源领域的电动车及风力发电,对地球的永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永磁材料为例,特斯拉、比亚迪每辆电动车的用量约二至五公斤。每座1兆瓦(MW)级的永磁式风力发电机约需160至750公斤的钕磁铁。第三类则是高科技、3C以及AI、机器人、量子计算机等新领域。除了传统的电路板处理器、镜头、扬声器、线性马达都有微量稀土,现正火热的AI、机器人产业更少不了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内含的高性能钕磁铁约3.5公斤。第四类则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产业。稀土对医疗的研发起到关键作用,涉及检测、烧伤、药物、消炎杀菌、抗凝血以及对神经系统等创新领域。第五类是现代防务装备与航天产业。之前美制的F-35战机被发现有我国制的钐钴磁铁,要求厂商不得使用,遍寻替代品后,根本找不到同效能的材料,最后只得作罢。
我国的这一道稀土禁令,随即引爆全球恐慌。此时,各国才猛然惊觉「稀土断供」恐比「芯片断货」的威胁更为致命。美稀土公司负责人担忧地说,「一旦中方断供,美方仅剩六个月库存,然后就得关灯回家」。但调查显示,去年底镓、锗、锑管制已影响生产,涉及1000多个系统、逾三万个零件。共1万2486条的供应链中,86.7%(1万829条)都有我国厂商的身影。更遑论被视为很罕见的七种中重稀土:钐、钌、铽、镝、镥、钪、钇。我国这招出其不意的组合拳,杀到各国措手不及。今年2月日本从中进口的稀土量暴跌85%,已威胁车厂营运。马斯克公开对外承认,受到稀土磁铁出口限缩影响,「2025年制造数千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目标恐面临挑战,正积极与中方协商,希望能取得出口许可证。韩媒指出,中方要求韩国企业不得将含我国稀土的产品输出给美厂商,否则将面临断供。
数据显示,截至5月1日,欧洲市场「镝」的价从4月初每公斤约285美元飙涨到850美元。铽则从每公斤965美元攀升至3000美元,成长逾二倍,涨幅与价双双创下2015年5月以来的新高。5月9日,美报道指出,美方在日内瓦会谈前,开出了一份愿望清单,优先事项之一,就是已有多个产业面临「供应中断」,希望确保中方能取消用于制造磁铁的稀土出口制约。没想到,5月12日双方即发表声明,从5月14日起,美暂时将中方的进口关税从145%调降至30%,而中方则将美国进口的关税从125%降至10%。显见,稀土管制精准打到美痛点。1980年代,仅美、日拥有稀土磁铁的专利,由于通用汽车想拓展我国市场,将移转钕磁铁厂及技术当成交换条件,加上我国科学家徐光宪研发出稀土的分离技术,陆续制造出廉价稀土,在各国蜂拥采购下,加速我国打造出稀土产业链,接收来自四方订单。
在我国针对稀土的提炼技术冠绝全球之后,于2000年登上「稀土」武林盟主宝座。我国在三种稀土的指标数据,均独占鳌头。根据美方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稀土矿的储量占比48.89%、稀土矿产量达全球69.23%。关键是稀土金属产能高达九成,我国是目前唯一能提供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尤其在永久磁铁的产能超过90%。我国拥有的成本优势,让竞争者难以与其大规模的稀土生产系统竞争。 当时我国满足全球95%的稀土需求,大家很习惯用便宜又充沛的稀土,国际贸易堪称一片祥和。我国将17种稀土元素分离的清清楚楚,实验室需要的靶材,跟贸易商下单,很快就能拿到,根本不用花脑筋,皆大欢喜。当2018年贸易战开打时,我国已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手握稀土的优势,导致国际市场高度仰赖,成为关键时刻反制的利器,美制造「弹」药所需的「锑」几乎都来自我国。
美方其实不是没想过摆脱对我国的稀土依赖。2017年美将稀土视作战略矿产,与澳洲、日本成立小联盟,打造没有我国的稀土产业链,更以补贴方式,整合各界力量。然而多年过去了,美就曾发现F-35雷达系统的磁铁为我国制造,仍无法摆脱对我国的依赖。我国掌握稀土精炼关键技术,专利数量高居世界第一。稀土的技术门槛高,许多国家即便能开采,仍会将稀土矿送至我国加工,如美MP Materials公司。美与澳洲都可以开采,但无法进行大规模加工,美方还得将中重稀土矿运至我国提炼。马来西亚能提炼稀土(澳洲投资设厂),但无法生产磁铁。日本可制造钕铁硼磁铁,却没有稀土矿。我国掌控了九成的『中重』稀土产能,其他国家微乎其微,除了我国,没有任何地方有制造重稀土的能力。日媒就坦言,确实很难用其他国家生产的材料来替代我国管制的七项中重稀土。
美能源部估算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需10年、投入3000亿美元,澳大利亚矿业公司老总则附和,重建稀土供应链至少耗时10至15年。当世界正高度仰赖稀土之际,美关税战却打破供应链的稳定性,从2018年的贸易战到2025年的「对等关税」战,促使我国一步步将关键原料、稀土元素变成反制利器。我国仅将倚天剑、屠龙刀当成谈判筹码(管制出口),还没真正砍下去(全面禁运)。但世事难料,如果对峙急剧升高,有无可能断供? 而当世界没有了稀土,半导体、AI、绿能、防务等产业恐集体宕机。毫无疑问,没有稀土,就意味着没有未来,人类生活恐退15年。 网速回到2010年的水平。电动车、风机效能不彰,净零碳排难以达标。 手机回到Motorola「黑金刚」(重0.8公斤)时代、Netflix画质变差:健康检查精准率下降,药物研发出现瓶颈等等。
这就是我国的底气。我国对稀土掌控早在贸易战前就已利器化,现在只是实施当初写在墙上的警告而已。所以当我国的稀土大刀才刚落下,美立即感受到威胁。一些美企稀土存量最多仅能支撑40至60天。若我国不核准出口,将面临全面停产,厂商不确定当存货耗尽时,能否继续运作。无人机也受到牵连。美预计2026年部署5000架无人机的项目,至少要延期18个月。该项目负责人说,「中方有能力让全球无人机产业停摆一年。」凡此种种,都证实人类离不开稀土,且依赖度还不断攀升中。能源产业、电力运输储存、太空和防务等产业,对稀土需求更为多元,且呈指数式增长。我们每一天都会找到稀土的新奇特质,以及前所未见的应用方式。」我国在稀土产业扎根扎很深,同时也在加速产业升级,短时间内难以被取代。如非美方一再以「对等关税」相逼,也不至于开启稀土大战。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