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定舟村与关中道老油饼的传说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定舟村与关中老油饼的传说

文图/山晓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定舟村,原名定周村。商朝末年,文王姬昌,在这里商定建立周王朝。民国二十二年后至今改为定舟村。定舟村地处渭水之滨,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民风淳朴。这里还有个关中道老油饼的传说。

相传唐高僧玄奘取经路过定周村(今定舟村),并歇息一晚。2000年春,《重走唐僧取经路》剧组曾西行拍摄路过定舟村取景。当年唐僧回到大唐后,得到唐太宗李世民敬重,并授予玄奘法师大慈恩寺上座住持。

在大慈恩寺的译经院内,玄奘法师正伏案校勘佛经。案头堆叠的经卷遮住了半面轩窗。院中银杏簌簌落金。"师父,尽快用膳吧,斋饭又快凉了。""且放着吧。"玄奘头也不抬,蘸墨的狼毫在灯影里拉出细长的影。这般情形自唐太宗将译场迁至大慈恩寺便日日上演,译经僧们昼夜伏案,常错过斋时。

唐太宗知晓后,特召尚食局主膳李十九郎至紫宸殿。鎏金香炉吞吐着龙脑青烟,天子指着案上原封退回的七宝羹叹道:"朕闻玄奘法师连日进膳不足,尔等供奉素斋,怎就这般不合口?"李十九郎慌忙跪拜:"回禀圣人,佛门戒律严苛,禁五辛荤腥,葱蒜韭薤皆不可用。臣等以豆腐、菌菇代肉,奈何热食易馊,冷羹又腥膻......""朕要的是冷热皆宜、不犯戒律的干粮。"唐太宗以指节叩着鎏金食案,"三日后朕亲临大慈恩寺,若再让禅师饿着译经,尔等便去太仓舂米罢!"

皇命难违! 一连两天夜尚食局灯火通明。李十九郎昼夜难寝,用尽各种食材进行煎蒸炸烙等尝试,始不达圣上之要求。大限前夜李十九郎望着窗外皎洁的圆月,想到玄奘法师案几那层层叠叠的经书,想到译经院被秋霜染黄簌簌落下的银杏叶。冥思苦想后,取来新磨的麦粉,兑入清泉水反复揉捶,面团渐如婴儿颊般莹润。面剂子擀作羽翼薄片,内抹清油撒细盐,千层叠加,以炭火圆鏊烙制,起锅那一瞬间,麦香油香芳香四溢,霎时令人垂涎!

雁塔晨钟撞破秋霜时,李十九郎捧着重十八两的千层饼急趋大慈恩寺。译经阁内,玄奘正为译法蹙眉,忽嗅得一缕异香——非兰非麝,倒似麦浪混着终南山风。金黄酥饼似圆月卧在青瓷盘中,轻叩铿然有声,撕开时脆皮簌簌如落雪,内瓤却柔韧似春蚕新茧。见法师连食三块,悬着的心终是落下。玄奘法师品尝后合掌赞道:"檀越巧思,层层叠叠,正合'经卷千层包万象'的禅机啊!。

此饼可贮十日不坏,冷食亦酥。消息传至太极宫,唐太宗大喜,赐名"慈恩千层油酥饼"。李十九郎受到重赏,将此配方熟记于心,只供皇城及大慈恩寺。未曾想一年后其爆疾辞世,徒弟们未曾知晓全方。此后一千多年间,皇城内外仿制的千层油酥饼总难及当时风味,差强人意,唯大雁塔檐角风铃作响时,似还回荡着当年译经沙沙声与酥饼碎裂的轻响。

直到民国时期陕西关中道鄠县(今鄠邑区)定舟村一位名叫李得一的面点师(据说是李十九郎的后裔)多方拜走民间面点人,反复揣摩和不断尝试,最终取秦岭泉水,渭河以北土原之上高筋小麦粉,内涂以当年新榨菜籽油加精细盐粒,用文武火烙制而成功复制。

此方及工艺几经传承后,陕西省鄠邑区渭丰街道定舟村人李晓震,有幸得以真传。2010年左右,李晓震在西安市开户县面馆时,卖过关中老油饼,受到顾客好评。今天,他重操旧业,又经他反复烙制和改良配方及工艺,才有了现在的老味道,暨天下第一御饼——慈恩千层油酥饼的故事传说。关中民间俗称关中老油饼(亦有地方称为千层油饼、嗦嗦油饼、死面油饼等。

渭水东流,春风依旧。撕开千层饼时,西周和大唐风韵,依然飘逸着关中大地的烟火气,都在酥脆与柔韧中交织了幸福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美食   西安市   陕西省   油饼   中道   街道   关中   法师   皇城   唐僧   经卷   大唐   鎏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