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评论员 王峰
“康熙是洪承畴的儿子?”这个话题火得邪乎。
这场大型“考古”行为本质是一场互联网集体行为艺术狂欢。看热闹的、较真求证的、围观起哄的……形成的滚滚流量将相关话题推上热搜。

洪承畴和康熙的画像,二人被网友认为符合“父子特征”
你以为人们在讲历史,其实是在讲文化;你跟网友讲文化,网友热衷于聊“八卦”;你用科学依据讲“八卦”,这又成了一场娱乐事件。既证明了大众内心的“八卦需求”是重要的流量生产力,又说明了在人们心中,野史总比正史香。
以往,演绎清史多是文学大家的“私人野区”。金庸在《书剑恩仇录》里把乾隆和陈家洛写成兄弟俩;琼瑶用《还珠格格》写就“大明湖畔夏雨荷”的乾隆秘史;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中将康熙和洪承畴形象负面化;曹雪芹更是以《红楼梦》书写其人生阅历和感悟,让无数红学迷前赴后继,力解其中味。
清军入关、九子夺嫡、康乾盛世……错综复杂的清史本是文学创作的绝佳素材,但金庸不会想到,如今有网友竟将他杜撰的“乾隆是浙江海宁人”当成考证“洪承畴是康熙生父”的证据。
作家在创作,网友在较真。这不禁让人替“在真实历史的缝隙中写故事”的马伯庸捏把汗,万一哪天《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也被当成了考究历史的依据,想必马老师定会坐立难安。

图片来源网络
有网友说:“一开始看到这个说法,我以为是钩子文学,虽然不好笑但也没当真,没想到还挺多人信的,愈演愈烈,太迷惑了。”“三人成虎”的效应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当平台摸准了喜好,相关内容持续推送,原本不信的人们会自我怀疑,并尝试接受,再加上互联网传播的便利性,一个庞大的舆论场就此形成。
专家出面表态后,这场行为艺术就此达到顶峰。近日,《科普中国》发布了题为《康熙是洪承畴的儿子?最近都在吃的“身世瓜”,到底咋回事?》的文章,作者和审核都是业内翘楚。
文章从DNA技术的角度论证了“康熙是洪承畴儿子”的不合理性,结尾有一句话相当点睛:“宣统退位已经超过100年,‘乾隆是不是雍正亲生’肯定不会是一个涉及‘国本’的问题。难以想象这种阴谋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以至于需要‘只手遮天’地保密。就算某研究单位测出‘不是’,当事人完全可以去另一家测。而从分子人类学角度,有科学价值的结果则会被发表。”
虽说专家已经给这件事“画上学术句号”,但为什么人们总对知名历史人物的野史充满兴趣,却对基本史实视而不见?
野史之所以比正史“香”,本质是野史戳中了大众对历史的“娱乐刚需”——传播比真相更快乐。
但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此即彼”,我们在品味过野史的“趣味”后,也应耐心学习学术研究的“靠谱”。如果“康熙与洪承畴”戳中了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去主动学习并探究历史,倒也是好事一桩。

游客在故宫观光游览。图源:新华社
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与其纠结这个“大瓜”,不如思考如何以辩证视角看待野史和正史。正史通常由官方或权威机构编撰,其使命是构建宏观历史框架,确定政权合法性和社会秩序。野史诞生于市井巷陌,涵盖社会百态、奇闻轶事、文人雅趣、民俗风情等,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社会浮世绘。
正史和野史的碰撞是官方权威与民间视角的对话,它们既构建了宏观历史框架,又留存了鲜活的社会细节,互补共生。唯有交叉验证,才能还原出更完整的历史真相。
当我们既能笑着面对野史玩梗,又能厘清文艺创作、网络热梗和专业史学的边界,用科学证伪野史,以理性守护真相,才是真懂了历史这门课。

来源:顶端快评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