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的企业还在为中国的市场订单忙碌的时候,他们的政府却在推动着一项“亏本买卖”,那就是计划要拆除价值205亿美元的华为5IG设备。 然而这背后是欧盟正在酝酿的全欧范围内的强制禁令。
这一场裹挟着地缘博弈的5g之争,为什么会让中方选择对欧洲的经济巨头德国率先做出回应呢?背后其实是利益的权衡,更加是规则的博弈。
2025年的1月份,彭博社是披露了欧盟委员会的最新提案,计划要把华为,中兴列为“高风险供应商”的建议,升级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个法规。

这也就意味着欧盟的27个国家,如果说不拆除相关的设备的话,将会面临委员会起诉和巨额的罚款,禁令的范围还可能会延伸到固定的宽带网络当中。
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欧盟还通过了“全球门户”计划,对拒绝中国电信设备的那些非欧盟国家提供补贴,试图在全球的范围内构建出技术壁垒!
在这一场行动当中,德国的表态是特别的关键,它作为欧洲的经济核心,德国早在欧盟提案落地之前就已经行动了,直接是把5g无线接入网列为了“国家基础关键设施”,提前给排出中国的设备铺路。

数据是显示不是,华为的设备占据着德国59%的5G无线接入网的市场,是他们网络建设的核心支撑。
英国的巴克莱银行测算,仅仅是德国替换华为的设备就需要耗费29亿美元,并且5g网络的建设将会推迟2~3年的时间。
更加耐人寻味的就是,德国的网络安全机构曾经是明确的表示了,经过全面的评估,没有在华为的产品中发现可疑的组件和安全后门。

反观美国之前就曝光了监听德国总理电话的事件,并没有影响德国在科技领域对美国跟进的态度,这种反差背后的博弈逻辑确实是值得深思的。
中方选择针对德国的相关举措做出回应,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多重的现实因素的理性抉择。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德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2025年的前8个月,中国是反超美国,重新成为了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的进口总额是达到了1634亿欧元。

德国的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对于中国的市场依赖度是比较高的,针对德国的回应,是既能传递出明确的立场,又可以通过经贸纽带的联动效应,避免冲突的全面升级。
从欧盟的内部格局上来看,德国作为“欧洲三驾马车”之一,他的态度对于欧盟的决策也是具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中方的婚姻相当于是向欧盟释放了一个信号:经贸合作跟政治操动不能并行的,任何以安全为名的歧视性措施,都将会面临相应的后果。

之前德国的外长就台海问题发表了不当的言论,叠加武器领域的限制措施,中方取消了他们的原定访华行程,正是对于这种双重标准的一个直接的回应。
更关键的就是中国的企业在5g领域的硬实力,直接是给回应提供了底气。
Omdia市场研究公司2025年8月报告显示,华为是占据着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的份额,远远的超过了诺基亚的14%,在亚洲,非洲等多个地区是保持着领先地位的。

截止到2025年的中期,全球超过32亿人是使用了华为设备提供的5g服务,市场选择已经是印证了中国技术的可靠性。
中方的明确态度很快的引发了德国层面的反应,中国德国商会也是公开的表示,诸多合作议题正在等待着面对面沟通,商界的担忧也促使德国调整了对华的策略。
随后德国就宣布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会在11月中旬访华,参与中德高级别的财经对话,这一个举措也是被外界解读是为了缓解双边关系的一个积极信号。

这一场5g之争的本质其实是技术全球化跟地缘博弈的碰撞。
欧盟试图通过立法的手段来排除中国的设备,本质上是用政治逻辑来替代市场逻辑。
对于欧洲来讲,强制替换设备将会推高他们的建设成本,延缓数字经济的发展。
而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虽然短期会面临欧洲市场份额的波动,但是全球31%的市场占比和广阔的新兴市场空间为转型提供了缓冲。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技领域的“阵营化”“脱钩断链”是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的。
德国的访华启动是否意味着欧盟内部对于“去中化”的态度出现了分化呢?这一场舞姬的博弈会不会成为中欧重新校准合作关系的一个契机呢?对于这个事情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信息参考来源
1. 中国科技网《正听丨欧盟打压中国电信产品损人害己》
2. 彭博社《欧盟加速“去中国化”:华为中兴禁令升级,幕后推手曝光!》
3. 北京日报客户端《科技日报:欧盟老调重弹,只会损人害己》
4. Omdia市场研究公司2025年8月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报告
5. 英国巴克莱银行欧洲5G网络建设成本评估报告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