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韩国国家安保室长魏圣洛对外坦言,韩方“无法按照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说的方式”兑现那笔高达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
这事得往回倒一倒。
这笔350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是之前美韩高层会谈时抛出的一个宏大构想,涉及半导体、新能源、军工合作等多个尖端领域。
当时特朗普团队将其描绘成重振美国制造业、强化盟友产业链的“大手笔”,韩方最初的表态也显得颇为积极。但几个月过去,细节始终模糊,落实更是遥遥无期。
如今,魏圣洛明确表示正在寻找“替代方案”,并打算趁着下个月在韩国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这个机会,跟美方再好好“商量商量”。
而选择在自家主场的重要国际会议前放出风声,韩国这个时机拿捏得有点意思,与其说是突然通知,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预沟通”。
3500亿美元,这可不是个小目标,相当于韩国2024年GDP的近六分之一。就算分期投入,对韩国经济来说也是极其沉重的负担。
韩国国内经济目前面临的压力不小,出口增长乏力,家庭负债高企,这种情况下,要挤出这么一大笔真金白银去满足一个看似“空泛”的战略投资承诺,韩国的企业和民众会不会买账?恐怕很难。
魏圣洛的“坦言”,首先反映的是国内严峻的经济现实,这笔钱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往深里看,这绝不仅仅是钱的事,更折射出韩国在外交上的某种困境和寻求突破的迹象。
长期以来,韩国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但在经济上,中国又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二元结构,让韩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常常如履薄冰,不得不“看脸色”行事。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美国优先”和咄咄逼人的要求,比如大幅提高驻韩美军费用分摊比例、逼迫半导体企业赴美设厂等,已经让韩国感到不适。
如今这笔3500亿美元的“空头支票”,可能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韩国这次说“不”,哪怕是以“寻求替代方案”这种相对委婉的方式,也透露出几点微妙变化。
第一,韩国的国家利益考量正在更趋务实,不愿意再无条件、无底线地满足美方所有要求,特别是那些可能严重损害自身经济根基的要求。
第二,尹锡悦政府可能也在试探美国的反应,试探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背景下,美韩同盟的“弹性”究竟有多大。
第三,这不排除是向其他方面,特别是其主要贸易伙伴中国,释放一个信号:韩国有意愿并且也在尝试走一条更加平衡的外交路线,不愿完全绑在一辆战车上。
这种“强硬一回”,背后是无奈,也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那么,特朗普是不是“果然被耍”了呢?这个词可能带点情绪,但确实点出了问题的核心,特朗普那套极限施压、交易式的“生意经”外交策略,正在其盟友体系中引发怎样的反作用力。
特朗普的对外政策风格非常鲜明:将国际关系视为纯粹的商业交易,强调即时、有形的回报,喜欢用高压手段迫使谈判对手让步。
这套方法在他第一个任期内,确实让一些传统盟友感到“错愕”和“不适”。如今,他开始第二个任期,简直是变本加厉。
这次对韩国的3500亿美元投资要求,就充满了“特朗普色彩”,不仅数额惊人,而且指向性明确,就是利好美国产业,但缺乏对盟友自身承受能力和利益的充分考虑。
韩国的这次“婉拒”,可能意味着特朗普式外交的效用在下降,甚至开始产生反效果。
当盟友觉得要求远远超出合理范围,损害到自身核心利益时,“阳奉阴违”或者直接“摊牌”就可能成为选项。
这不仅发生在韩国,此前欧洲盟国在军费开支、对华政策等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也已屡见不鲜。
盟友体系的基础是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但如果一方总是片面强调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视伙伴的合理关切,甚至将其视为可以随意榨取的“提款机”,那么这种联盟关系的韧性就会受到考验。
韩国的事件可能只是一个缩影,它反映了美国与其部分盟友之间,在“代价”和“回报”之间正在重新进行艰难的权衡。
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伞依然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计算,为了这把“伞”,付出完全不对等的经济主权和发展机遇作为代价,是否还划算?
这道裂痕,不会因为一次投资款的争议就瞬间扩大,但它确实存在,并且在特定议题的催化下会显现出来。下个月的APEC会议,美韩之间的这场磋商,将是对双方关系韧性的一次具体检验。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国际关系中的“账单”越来越清晰,没有哪个国家会心甘情愿地当“冤大头”。
环球时报:2025-09-28:韩方承认:无力按特朗普要求向美支付3500亿美元投资款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