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科普 | 大暑湿热交蒸季,祛湿健脾护安康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随着大暑的到来,一年中最热且最潮湿的时节正式开启。此时不仅骄阳似火,更有挥之不去的湿气缠身,让人倍感黏腻不适。从中医视角看,大暑“暑必加湿”的特点易导致“耗气伤津”,脾胃、肺脏等脏腑也面临多重考验;日常饮食稍不注意,生冷辛辣便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就连出汗这件“寻常事”,背后也藏着体质与健康的秘密。更值得关注的是,眼下正值头伏期间,“冬病夏治”的三伏贴养生法正当时。如何在这个特殊节气里护好脾胃、科学消暑、巧用暑热养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体检中心主任张晋主任医师为您一一解读。

一、大暑节气的特点

民俗中“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小暑淹死老鼠”的说法,点明了大暑的两大特点:热更盛、湿更重。此时若无风,湿气便易困在体内;本应通过出汗散热,但因外界湿气重,汗难出且黏腻,让人倍感暑热加湿的不适。从中医角度看,大暑时节易“耗气伤津”,汗液、皮肤及口腔散热增多,会导致津液流失,出现口干舌燥、喝再多水仍觉上火,且小便少而黄;同时,出汗也会带走阳气,造成耗气,使人出现困重、头晕、乏力等“夏打盹”的症状。

二、大暑节气对脏腑的影响

大暑“暑必加湿”的特点对人体脏腑影响显著。中医认为湿与脾胃相关,大暑时节对应一年六段中的第四段,应太阴脾土,与脾湿密切相关,涉及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脾弱人群若平时舌苔腻、大便粘腻、身体困重,大暑时易内外湿交加,外湿引动内湿,痰湿更难化解;肺虚人群则可能因痰湿困阻出现嗓子不适、胸闷、头困等症状,且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说法,痰多不仅关乎肺,更可能源于脾,需注意健脾。

脾和胃是相表里的脏腑,脾属五脏、胃属六腑,与湿土中焦及燥湿相关。中医认为“脾恶湿,胃恶燥”,但脾胃都弱的人常出现“燥湿相间”的复杂状况,既口干舌燥又舌苔腻,想吃生津食物却又因脾运化不了而感身体沉重。脾胃不和主要体现在脾的运化功能和胃的受纳功能异常:胃的受纳功能不好会导致食欲不振,甚至吃后恶心反胃;脾的运化功能不佳则可能让人食欲虽好,却在食后出现中焦胀满,食物难以散开。因此,大暑时节养护好脾胃尤为重要。

三、大暑节气的饮食注意事项

夏天食欲不佳时,不少人会想通过吃味重、刺激的食物来开胃,夜晚吃烧烤、火锅等辛辣食物的人也变多了,但这种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影响需格外注意。中医里,辛和辣不同,辛是五味之一,有发散、推动运化的作用,适度吃辛温的苏叶、馨香的藿香,或辛凉的桑叶、薄荷、金银花、菊花等都很合适。“辛甚为之辣”,辣是一种痛觉,当身体里的湿邪、气滞等靠自身难以散开时,人可能会想吃辣来借助外界刺激,甚至产生欣快感,但过度食用并不可取。

夜晚气温下降后人们食欲变好,吃夜宵的情况增多,但若选择烧烤、炸鸡配冰啤酒,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组合对脾胃是双重打击。可以自制酸梅汤、紫苏水、姜汁水、薏米汤、红豆汤、绿豆汤、白扁豆水等健康饮品,既能化湿去暑,又能补津液,不过这些饮品不能从冰箱拿出来直接喝。中医强调脾胃弱的人群要忌食生冷,这里的“生冷”既包括未经过烹饪的生食物,也包括温度过低的食物。

过多食用生冷会影响胃肠功能,就像河道遇骤冷结冰停滞,胃肠蠕动会变慢,可能引发胃肠痉挛、胃痛,还会导致第二天胃胀、食欲不振,甚至大便不成形,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民间“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有道理,姜是温性的,能和胃止呕,被称为“呕家圣药”,适合胃气上逆、反胃恶心时用,烹饪姜母鸭、油焖大虾、红烧鱼或炖汤时,拍入大块生姜能更好发挥姜汁的作用。而且,暑热时喝温水更利于发汗,帮助打开腠理,带走体内热气。

四、大暑节气的出汗问题

大暑时节,出汗是常见现象,但不同人出汗后的感受不同,这背后与体质及汗液成分密切相关。汗液99%是水分,1%的溶质包含电解质(如钠、钾、氯、钙)、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乳酸、氨基酸、尿酸、尿素等代谢产物,这些成分比例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感受,比如汗味的浓淡就可能与体质相关。

出汗过多不仅会丢失水分,还会带走钠、钾、钙等电解质及维生素、矿物质。中医认为“血汗同源”,血与汗来源一致、成分相近,均来自食物经脾胃的吸收。出汗过多会伤气血,导致血液容积减少,出现头晕眼花、大脑供血不足,甚至手脚冰凉、晕厥,还可能影响心脉供血,引发胸闷气短、心跳无力等不适。

因此,出汗过多时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除了电解质水,还可借助药食同源的物质煮水,达到生津止渴、敛汗化湿的效果。比如经典的雪羹汤,由马蹄和淡海蜇组成,能清凉解暑散结,还能补肺养胃,缓解口干舌燥,有助开胃。香蕉含钾量高,能补充钾元素,缓解因丢钾可能出现的心慌心律失常,还可以清热解暑、润肺解毒,缓解便秘,但需注意其糖分较高,血糖高者需谨慎。此外,小米、绿豆、伏小麦等杂粮煮水含有B族维生素,可解热解暑,缓解夏季心烦。


五、大暑节气后冬病夏治的方法

古人虽无空调、电扇,却有着安然度夏乃至利用暑热养生的智慧,其中“冬病夏治”便是典型体现,而三伏贴正是这一智慧的常见应用。今年7月20号已进入头伏,头伏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此时开始贴三伏贴正合适,大暑时节正处于头伏期间,大家仍可把握时机去贴。

三伏贴会根据不同疾病选择辛散温通、温通经络散寒的药物,将其打成粉后,用香油、蜂蜜或水调成小丸状,贴在特定穴位上。它主要针对那些天气转凉或受凉后容易发作、加重的病症,借助大暑时节的热势发挥作用。

不过,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内热人群、发热人群不宜使用,皮肤有损伤或皮肤过敏的人群也不适合。中医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对人至关重要,对于那些没有特定疾病,但自感身体虚弱、容易感冒、说话没底气等阳虚的人群,冬病夏治的三伏贴则是不错的选择。

大暑虽热湿交加,却也是调养身体的关键节点。从避开“冰火两重天”的饮食误区,到用温饮、药食同源饮品补充津液;从读懂出汗背后的体质信号,到把握“冬病夏治”的三伏贴时机,每一处细节都藏着顺应时节的养生智慧。养护脾胃、兼顾祛湿、科学避暑,既要遵循“因人而异、遵医嘱”的原则,也要记住“心静自然凉”的古训。愿你在这个大暑,既能安然应对暑热湿邪,也能借时节之力为健康“充电”,轻松度过这段“上蒸下煮”的时光。

来源:京津冀康养E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5

标签:养生   安康   大暑   湿热   脾胃   伏贴   时节   中医   暑热   节气   生冷   人群   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