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从时间维度重思中东与华夏的命运分野》
作者:公益l生活快递
在人类文明的星图上,每个民族无不都是在沿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运行着。但是,当我们以地质年代般的宏大尺度来审视文明的演进时,便就会发现中东与华夏看似迥异的命运,实际上则是深植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的生成机制。华夏文明则是犹如一块历经亿万年的稳定地块,而中东则始终都是处于文明板块的碰撞地带上。
华夏大地早就在秦汉时期就完成了文化基团的熔铸。即,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构建起来了超稳定的文明共同体。这种文明基因,也使得在面临十四年抗战这般浩劫之时,能迸发出“亿万人民一心”的惊人韧性。这不是偶然的英雄主义爆发,而是深植于农耕文明集体主义传统的必然显现。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排序与道家“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共同构筑出来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持久战能力。
反观中东,这片诞生人类最早城邦的土地,始终都是处于帝国争霸的旋涡的中心。从亚述到波斯,从罗马到奥斯曼,外来的征服者虽然说是如潮水一般的更迭,但却又是从未能够形成持续的文化沉淀层。现代中东国家的边界多是殖民者尺规下的产物,割裂了传统的经贸与文化网络。这种深层结构缺陷使得区域难以形成持久统一的抵抗阵线,恰如地质断层带上的建筑,既便是再雄伟也难抵持续震荡。
但若是简单地将中东的困境归咎于这种“缺乏中国式团结”,那无异于是在责备热带雨林为什么就长不出寒带的苔原。中东的碎片化的本质上是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游牧文化与定居文化千年博弈出来的自然结果。在其纷争不断的表象下,隐藏着人类文明早期形态的活化石,部落宗族制远比民族国家更适应那片土地的生存逻辑。
当代的中东,遭受到的霸权欺凌,与其说是缺乏牺牲精神,不如说是一种全球能源政治与地缘战略的必然的产物。当石油成为了工业文明的血液之时,产油区自然而然的就注定成为了战略棋局上的必争之地。这种外部性的干预如此的强大,以至于使区域内产生的力量难以自主决定发展轨迹。
然而,华夏文明能保持主体性,恰恰得益于相对隔绝的地理的屏障与完整的产业体系的构建。从都江堰到三峡大坝,从丝绸之路再到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始终都是在努力地改造自然与联通世界的过程中认认真真的强化文明的韧性。这样的一种以团结和大无畏的精神“再造山河”的能力,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值得自豪的文明特质。
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每个民族都在寻找与自身历史传统相适应的现代化的路径。中东不必为能否成为第二个中国而发愁,正如中国不必成为任何文明的复制品一样。其实真正的文明自信,既在于对自身传统的深刻认知,也在于对异质文明的包容理解。
当我们在星空下感叹“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时,本质上就是在歌颂中华文明穿越五千年风雨仍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奥秘,不在于简单的牺牲精神,而在于文明系统自我更新的能力,即总能在外压内困中焕发新的生机,如竹之韧、如松之劲、如梅之傲,这或许才是华夏文明给世界的最宝贵启示。
#《731》全球首映##观众看《731》无法平静不断抹泪握拳##以总理:怎么没人说美侵犯阿富汗主权##勿忘九一八国耻##九一八92周年##郑州头条#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