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24以来,A股其实已经经历了三次幅度超过10%的调整,以中证全指为例,三次的跌幅分别约为11%、13%和14%。这次的调整实际上始于10月初,先是以横盘震荡方式展开,最近一周出现破位、并有加速下行的迹象,但这次调整到上周末(11月21日)的幅度仅仅约6%左右,调整应该还远未结束。

(数据来源:Choice)
01 关于调整幅度的“猜测”
此次的调整早在预料之中,只不过市场一直保持强势,不知道像样的调整什么时候会来。可以肯定的是,与在3800点附近就调整相比,跨过4000点再调整幅度肯定会更大,也可能会更急。
根本用不着去分析外在的触发因素是什么,因为那不过是个导火索,市场本身就有调整需要。
中证全指当前(11月21日)历史分位是86.67%,当前PE-TTM为20.59倍,大幅高于十年中位数17.68和均值17.85,仍然处于明显高估状态。
如果市场是在效的,估值就应该会向着“正常”方向移动。而“估值正常”的标准就是回到历史均值或中位数附近,以此计算的调整幅度还有大约13%的样子。

(数据来源:WIND)
以10月初收盘高点算,中证全指当前的调整幅度不过6%多一点,如果调整到估值中位数,大致就是20%左右的幅度,也就是去摸一下技术性熊市的坎。
如果业绩上市公司总体业绩不出现进一步下滑,也没有大的黑天鹅飞出,估值正常就应该是市场参与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位置,也可能是此次调整的极限了。
02 没必要纠结是否还有全面牛市,未来的走向大概率还是结构性行情
当前基本面的核心逻辑,是新质生产力对部分传统产业的升级或替代,因此期待全面牛市并不现实,关注结构性机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跟踪了一下跟持仓相关的指数估值数据,有几个值得一说的亮点。

(数据来源:WIND)
第一个是先于A股调整的中概互联和港股科技,此次调整幅度差不多刚好触及了20%的技术性熊市的“坎”,市盈率20倍左右,分位数都在25%以下明显低估区域,这个方向的安全边际是比较好的,未来的弹性也可能比较大。
第二个是今年的行情主线人工智能主题指数,目前调整幅度15%左右,历史分位已从9月底95%以上来到目前的60%左右(业绩提升是估值下降主因),离50%的正常估值其实也已经不远了。另一方面,当前57倍的PE与未来两年55%的复合增长率已经较为匹配了。所以这个方向不悲观,可以作为未来重要机会加以关注。
其他已经接近正常或低估的热门赛道还有:
智能汽车,当前估值分位33%,已经处于低估位置,PE-TTM为35倍左右,与未来两年盈利复合增长率35%已经比较匹配。
工业4.0,当前估值分位61%,处于正常偏高公位置,PE-TTM为40倍,匹配未来两年盈利复合增长率35%还显得稍高一些,但已经勉强可以接受了。
新能源电池主题,当前估值分位55%,处于正常偏高位置,PE-TTM为30倍左右,与未来两年盈利复合增长率30%已经比较匹配。
港股通创新药,当前PE-TTM为30倍左右,估值分位25%,已经处于低估位置,。
偏防御的红利和现金流策略目前股息率4%左右,如果能够再调一调,配置它们的性价比可能会更好。
指数和基金梳理不代表投资推荐。本文所有观点和涉及到的基金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自己投资思考和实践的一个真实记录,据此入市投资,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