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因抑郁症离世,这是对国内外精神医学的一记重重耳光!

昨天,热搜上还挂着他坠楼的传言,不少人心存侥幸,希望又是一场乌龙。可到了晚上,工作室的一纸讣告,把所有人的期待都打碎了——于朦胧确实走了,排除他杀,是自杀。

说实话,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又是一位活在闪光灯下、看起来阳光开朗的艺人,选择了用最决绝的方式离开。张国荣是这样,李玟是这样,如今又加上了于朦胧。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越是看起来积极乐观的人,越容易走不出情绪的困局?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悲剧。每一次,都像一记耳光,重重打在整个精神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脸上——我们真的了解抑郁症吗?我们现有的治疗方式,真的能帮到人吗?

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至今仍把抑郁症归为“病因不明”,诊断靠的是症状清单,治疗靠的是药物加谈话。但很多患者反馈,吃药只是暂时压住了情绪,心理上的结依然没解开。甚至有人说,感觉自己只是“被镇静”,而不是被治愈。

更让人无奈的是,就连张国荣、李玟这样能调动顶级资源的人,最终也没能扛过去。这不禁让人怀疑,我们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看不见的内心世界,正是构成我们命运的真正基础。”这句话放在于朦胧身上格外贴切。外人看他,是“快乐男声”出道,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那个白衣翩翩的“古装男神”。可内心里,他敏感、自我要求极高、习惯把负面情绪全部自己消化——这些,都是微笑型抑郁症的典型特征。

这种抑郁不像我们传统理解中那种“整天躺在床上哭”的样子。他们照常工作、社交、甚至开玩笑,只是没人的时候,才敢释放那些压抑许久的痛苦。

于朦胧自己曾在采访中说,情绪低谷时会努力自救,靠的是“心中还有想完成的事”。可这一次,他没能成功。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有的心理援助体系,没能接住他?

目前精神医学的主流思路仍是“症状控制”,而非“根源疗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念治疗近几年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验证:抑郁症、强迫症碍等精神心理问题,其实主要源于后天形成的不健康的性格特质(俗称:神经质人格),加之累积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创伤。

(相关正念练习,推荐抑郁的朋友去看《情绪辅导》和《抑郁症打卡自救》这两本书。)

比如于朦胧,他那个文艺又女性化的名字,是妈妈从琼瑶小说里取来的。这本是母爱的一种表达,却让他在成长过程中屡遭同学嘲笑。这种长期、细微却反复的否定,会悄悄累积成创伤。

再加上他性格内敛,遇事习惯自责,不管是感情受挫还是事业不顺,总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进了娱乐圈之后,更不得不维持“阳光敬业”人设,哪怕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这些压力一点点叠加,最终压垮了他。

家庭系统排列大师海灵格说过:“隐藏的东西,永远在掌控我们。唯有把它带到眼前,我们才能从中解脱。”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不能直视心理创伤、不敢把痛苦“说穿”、不去追查病因,只靠吃药压抑症状,康复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能走出抑郁,而有些人不能。像韩红,她把情感支撑从家人转向公益;而武志红,则是借助精神分析的方式自我梳理——但他们都没有真正修复深层的创伤。尤其是武志红后来提倡“躺平应对情绪”,其实是有隐患的。

我们不能总指望患者“自救成功”。医学的使命,不正是该给出清晰、有效、能复制的治疗方案吗?

于朦胧的离开,不只是一位艺人的悲剧,更是一次对现代心理学的严厉提问。我们是不是太满足于“症状学诊断”?是不是太依赖药物而忽视了病因?是不是该停止一味强调“正能量”,转而教人如何与负面情绪共处?

事实上,像于朦胧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娱乐圈这样高压、高竞争、极不稳定的环境中,多少人表面光鲜、内心崩坏。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句“加油”,而是真正能穿透表象、直击根源的心理支持。

但愿这次,我们不再只停留在惋惜和怀念。于朦胧的离开,应该成为一记警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精神心理领域的认知与治疗。唯有找到病根,才能真正结束这场无声的“精神战争”。

愿他在天堂里,不再有包袱,真正地、自在地,笑着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4

标签:娱乐   耳光   朦胧   国内外   精神   医学   情绪   创伤   李玟   心理   症状   病因   负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