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福建】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7月28日,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总工会联合公布 ,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二科负责人、主任医师陈怀宇上榜。
得知消息时,他已在刚开科5个月的亚重症病房(重症医学二科)“住”了3个多月了,“在家反而睡得不安稳”,他笑着说。
他牵头组建的融合中医药的亚重症病房
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挽救众多危重症患者
用行动践行 “中医能救急” 的信念
住院守护
走进重症医学二科,浓郁的中药香气扑面而来,墙上挂着的锦旗近20面,诉说着这个年轻科室5个月来创造的生命奇迹。
今年3月开科以来,这个采用亚重症模式、全程融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科室,在陈怀宇带领下已成功救治许多危重症患者。成功的背后,是五个月来,他有三分之二时间都住在病房值班室里。
一名患者家属在朋友圈疯狂为他打call,赞这个病房太特别,赞陈怀宇是“神仙般的人”。
这名家属写道,“这个人经常半夜十二点还在医院忙碌;这个人每天好像是住在医院里,都不用回家的;这个人精通中西医结合全面治疗,一心钻研医术;这个人对待每一个病人都像家人一样关心,和每一个人说话都是温恭有礼……”
记者了解到,这名家属来自闽东,她的姐姐因儿时肺结核,左肺毁损。四五年前,姐姐突发心衰转院而来,在重症医学科陈怀宇的治疗下得救,今年5月姐姐再次发病,住进亚重症病房,依然在陈怀宇的救治下再次“活过来”。
“起初刚开科,家人还能理解老睡医院,现在是有点小抱怨了。”陈怀宇笑着解释,病房收治的大多是危重症患者,变症快,他每天查房不少于5次,“即便回家也常常临时赶来,反而在医院睡得踏实,能随时到患者身边”。
他这“拼命三郎”连院领导见到他,也忍不住提醒,“要注意身体啊”。
重症圆梦
从事危重症救治,是一件辛苦且压力大的事。陈怀宇一做就是20年,当医院将中医药纳入亚重症学科建设规划,要成立亚重症病房的时候,他也毫不犹豫接过了重任。
“这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陈怀宇说。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他,爷爷父亲都是中医,他学的也是中医。毕业后,面对父亲“你能做中医吗?”的询问,他只说:先等我把基础打好。于是他成为全科医生,后来又选择了重症医学科,那是2005年。
20年来,在重症医学科,他不仅积累重症患者的西医救治经验,更是将中医运用在了患者身上。重症病房里的中药都是他负责开。
“中医是能救急。”他说。无数次,当病房里有反复高烧不退,用了顶级抗生素也没效果的患者,他通过中医药实现稳步降温, 败血症患者经中药调理感染得到控制……
为此,当医院组建亚重症病房,他成为那个接过挑战的人。“虽然很苦,但是我希望让大家知道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医药在危重症救治中大有可为,这也是我给父亲的答复。”
病人“追”着要中药
如今,在这个具有浓厚中医药特色的病房,自备煎药室,实现病人99%以上接受中医药治疗。陈怀宇运用“一天一方”动态调整疗法,确保药效及时发挥。一些患者一开始带着疑虑,但渐渐看到效果,甚至追着他要中药。
在这病房里,中医结合现代危重病医学的严密监测、生命支持技术,真正起到1+1>2的效果。这让他非常有成就感,还吸引了其他科室医生前来取经。
5个多月来,有患者反复发热,抗感染、抗病毒退热效果不明显,中药两剂而愈;有肿瘤患者消化道紊乱,经过中药调理,不再拉肚子;有病人都准备交代后事了,经过救治,出院后能自己爬楼……
采访当天,就有患者送来锦旗。旗面上写着“一剂良方化疾苦 一片爱心为病患”。这名心包结核术后的老太太,膈肌几乎瘫痪,无法脱离呼吸机。陈怀宇评估后,通过温阳、益气、健脾的中药,助其恢复体力,再加上康复科协同配合,从脱机半小时开始尝试,慢慢的能脱机两小时、4小时、9小时……最终成功脱机,老人能走着出院。
他还赋予病房一个特色,实行全程开放式管理。让家属能陪伴在身边,让患者更有安全感,缓解焦虑、恐惧甚至谵妄等,也更利于康复。这样的管理,势必增加管理难度,也多了麻烦,但他不怕,利于病人的事,他愿意尝试。
“我的目标就一个,希望‘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融合’的重症救治模式能惠及更多的重症患者,造福百姓。”陈怀宇说。
来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州晚报
一审:陈素玲、魏映双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