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吃利息躺平的美梦,彻底没了

小时候,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有几位数的存款,然后早早买成定存,稳稳收息,早点退休。

但这几年,吃息躺平的美梦确实是越来越远了。

一方面是收入,小时候觉得一天要是能赚100块就太幸福了,钱根本就花不完,长大之后如你所愿,过上了每月3000的生活,这个水平,在不上杠杆不生病不520不做大的资本开支的前提下,多久能完成本金的原始积累呢?没眼算。

另一方面是利息,在想当年,不说10个点以上的高通胀时期,就说10年前,一边看余额宝的七日年化,一边敲计算器数利息,还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到了今天降息,央妈兑现了在月初三巨头发布会上的承诺,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贷款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调。

我们突然发现1年期定存利率,已经破1%,来到0.95%了。

当你的100万存定存只能换回9500块利息时,躺平是不可能再躺平了,这辈子都不可能躺平了。

幸运的话,台湾地区兴起的存股一族,也会在咱们这边重现。

把钱存进银行不一定是好生意,但把钱买成银行股?

给大家看一只基金,金信智能制造2025,从2017年开始买大蓝筹尤其是国有大行一直买到现在。

这净值走势,是不是瞠目结舌?还要啥自行车?

当然,关于银行股价是不是涨多了,目前还有争议。

2019年的平安,2020年的茅台,股票涨得好的时候,市场不乏拿着他们的股票到老的言论,银行股的叙事还不新鲜。

只能说追高买股票早晚会付出代价,但坚持买低估值、吃股息的逻辑,永远不会过时。

如果打算持股收息就做好了只吃分红的打算,对股价波动就别太在意了,今天很多人包含我,大家还是以一种赚股价差的心态看待股票。

真做存股一族,每年盯着年报,看今年公司赚了多少钱,每股派多少息,就够了。

这才是价值投资的最高境界,与诸君共勉。

这边说完了,再看美国

先看美债。

这几年美债利率居高,有不少朋友准备另辟蹊径,买20Y美债躺平吃利息。

但你图他利息他想要你本金,买美债,尤其是长美债的兄弟姐妹们,最近的体验还是很酸爽的。

周末穆迪下调了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昨天10年期美债继续向上,作为对比,还是短久期的2年期美债更稳健一些,昨天还下了一个bp。

只能说如果你想买美债,短久期和长久期,可能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注意久期。

昨天达利欧表示,即使下调了评级,也依然没有把美债的风险考虑进去。

因为我们只考虑美国政府不还钱的风险,而负债国还可以通过印钱来偿还债务,从而导致债券持有人因所获得的货币贬值而蒙受损失。

美元作为储备货币不断透支其信用,对美国来说美元是货币,对持有美债的国家来说,美元是问题。

所以也就有了最新的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持有美债的头寸已经低于英国,退居第三大了。

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国家对于黄金的储备也在水涨船高,尤其和美国本身的储备比起来。

所谓范式转变,大概就是各种慢变量逐渐累积,然后到某个时点引爆,彻底改变原本的格局吧。

再看美联储。

上周四晚上鲍威尔表示,正在重新审视和评估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比如通胀目标的设计等等。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通胀预期设定在2%。

这个数字有很多偶然性,总结下来有几个原因。

第一,为央行货币政策留足调整空间。假设在经济繁荣时期,中性利率设定在2%-3%左右,有2%的通胀在,央行的名义利率可以达到4%-5%,这就给央行下调利率准备了充足了政策调整空间。

第二,名义工资存在刚性,也就是大家涨工资容易,降薪都不高兴。所以真遇到衰退时,宁可裁同事也不愿意自己降薪。

我们知道名义工资=实际工资+通胀,而如果有适度的通胀存在,也为实际工资提供了必要的调节空间,这在经济衰退时,是能减少失业的。

第三,假设给通胀设定1%的目标,那这个数字离0太近,如果遇到经济负面的冲击和波动,很容易变成负数。

大家知道,通缩比通胀更难受,2%的目标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安全垫,确保通胀不会轻易跌入负区间。

第四,2%的通胀目标是上世纪70-80年代,新西兰央行压制通胀采用的策略,当时效果很好,后边各央行也都跟着采用了,也算约定俗成。

说回美联储的政策框架。

在08年次贷危机冲击之后,除中国外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几乎都处于停滞或者“衰退”状态,为了更好的刺激经济,美、欧、日等国利率长时间维持在了低位。

也就是低经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模式。

这就产生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低利率环境下如果遇到经济衰退,央行利率降无可降,又该怎么刺激经济?

2012年,美联储把通胀目标设定在2%。

但2%通胀目标设立之后又有一个问题,假如通胀回到2%以上,市场就有了加息预期,使得通胀下降,但通胀2%以下,货币政策施展的空间还是不大,因为本身利率也不高。

这就导致通胀下行还是要比向上更容易。

于是在2020年,美联储考虑修订通胀目标,改成了“灵活平均通胀目标制”,比起传统2%的通胀目标,平均通胀目标考虑的是一段时期内的通胀平均数。

如果过去一段时间通胀低于2%,那即使现在的通胀高于2%,联储也不该着急降息。

但这个框架设定在2020年,那年疫情,赶上了鲍威尔直升机撒钱,也赶上了供应链冲击。

大放水+大通胀。

2021年之后,美国经济从三低模式切换到高通胀、高增长,然后在2022年鲍威尔铁腕加息,把纳指干崩了30%。

现在美国深受高通胀的困扰,从2021年开始通胀一直在2%以上。

现在如果要促使美联储降息,需要等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通胀预期在2%以下,才能把平均通胀拉回2%,那美联储现在要做的依然是加息而不是降息。

但如果加息,美国经济能不能稳住,这样一场“萧条”的代价谁来承担?

在本身地缘格局越发紧张的环境下,加息是不是会在就业和资产价格层面对美国中产造成冲击?

诸多不确定性迫使美联储重新修正了政策框架。

把平均通胀目标改回了原本的通胀目标。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当下乃至未来的通胀预期低于2%就好,过去的通胀数字就让他过去吧。

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未来,美联储有了更宽松的政策预期?

当然,现在鲍威尔的讲话只能管一天,债市依然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跟咱们这边一样。

外部力量对市场的干预,终究还是短期的、有限的。

两边都在经历几十年一见的范式转变,美国要忍受高息环境里对政府支出和消费的影响,咱们这边则是要在低息环境下,寻找回报率更高的项目。

学无止境,太深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1

标签:财经   利息   美梦   通胀   目标   美国   鲍威尔   央行   利率   风险   基金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