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说起越南,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中美贸易战时,外企一窝蜂地从中国转移到越南。
自媒体们也跟着起哄说,越南经济起飞了,要把中国制造全接走等等。
拿出数据一看——GDP飙升,手机、电子产品出口猛涨,一切看起来也像那么一回事。
可就是这么一个投资天堂,却在一夜之间崩了盘——银行挤兑、楼市暴跌、资本逃离,一场金融危机把几十年的积累打了个稀碎。
那么,越南到底是怎么了?
繁荣的经济数据,怎么成了它的催命符?
1985年,苏共在内外交迫下宣布实行体制改革,主动放弃政治特权,并与斗了40年之久的老美握手言和。
作为苏联阵营的“弟中之弟”,老大哥的妥协,也让越共意识到,东西方的主义之争或许已经走到尽头,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才是真的。
21世纪必将是搞钱的世纪,若一昧的抱残守缺,那么朝鲜的“苦难行军”,就是下场。
越共渴望做出改变,但又不愿像苏共那样自废体制,于是选择了一条折中的赛道——革新开放。
越南不愧是抄中国作业抄得最勤快的“好同桌”。
不仅改革开放“摸着中国过河”,其他的,中国推行什么,他们也都出台什么。
中国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越南就推出“10号承包决议”。
中国承认私营经济合法地位,越南就通过《私营企业法》。
中国有“两个一百年计划”,建国10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越南就降低一下标准,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发展中国家。
可中国的作业,又岂是那么好抄的?
盲目抄袭的后果,就是革新开放头十年,越南人过得相当紧巴。
既没有迎来中国90年代那样的高速增长,又没有出现泰国那般的股市长虹。
增速最高的时候,撑死刚过中速线。
“革新”革了个寂寞,“开放”也只是让国内的青壮年劳动力更容易出国打工而已。
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越南只学到了改革开放的“皮毛”,却没有经历中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化积累。
改革开放第一步是吸引外商投资建厂。
可越南连基础的工业配套都没有,拿什么承接外资产业转移?
直到现在,越南都得向华南电网买电,可见其配套做得有多糟,能发展起来就怪了。
其实吧,越南本来是有工业底子的,但都被自己“作”没了。
美越战争时期,中国承担了苏联老大哥的角色,苏联当年怎么帮我们的,我们就怎么帮北越,援助了一大批重工业。但这些东西,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被炸掉或者打包收回了,连根电线杆都不留。
此外,常年的战乱,也制约了越南的经济发展。
越南这个国家,从1930年起兵抗法,到1975年南北统一,整整45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可民族独立之后,非但没有休养生息,静下心来好好发展经济。
还在苏修的裹挟下继续穷兵黩武,入侵柬埔寨,攻打中国。
1979年,中国赢得对越反击战胜利,越共不服,调集人民军精锐,进犯我国边界,又拉扯了十年。
当然,对我们来说,那10年是边境冲突,东南省份不受影响,可以继续搞钱。但对于越南而言,却是全民战争。
改革开放,需要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做起。
而彼时越南青壮劳动力,都被拉去了前线。后方女的多,男的少,残疾的多,健康的少,谁来拧螺丝?谁来搬砖?
天天打仗,又有哪家外商“头铁”,敢来这种地方投资?广州、深圳不香吗?
但越南高层显然没有自知之明。
他们认为,改革失败,一定是因为自己改得不够彻底。
于是本着“重症下猛药”的道理,推行了更加激进的改革措施,结果步子迈得太大,一不小心触碰到了国运雷区——金融管制。
2006年,越南出台《投资法》,取消外资进场的种种限制。
过去,越南对外高度设限,限制持股比例、限制行业准入,地方上养着一大堆靠盖章过日子的官员,光是审批这一关就足够让绝大多数人跑断腿。
控股比例太低不说,赚了钱也很难汇出去,外企望而却步。
不过,现在,门槛通通取消,新《投资法》规定:“内外资一体化”——啥意思呢?就是说,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国人,来了都是越南人,大家投资一视同仁。可以独资建厂,也允许自由调配资金。
不仅如此,越南还取消了行业准入限制。
过去敏感不得了的能源、金融、电信领域,外资只要按规定登记注册就可以入股。
随着越南全面放开管制,不再对外设防。
外资可谓是集体狂欢,如潮水般涌来。
特别是三星等一众韩国财阀集团的入驻,让越南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国,经济增速更是从最初的百分之四点几,窜到百分之八,商品出口结构实现了从纺织为主到机电占大头的转变。
一切看似歌舞升平,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繁荣的背后,却是莫大的安全隐患。
越南对外依赖相当严重!据统计,三星一家公司的产值就占到全国生产总值的20%,FDI(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占到GDP总额的14.5%,意味着越南每赚7块钱,就有1块钱拿捏在外资手里。正是这种脆弱的经济结构,把越南带进了坑里。
2022年10月,西贡商业银行发生了一起前所未有的挤兑事件。
愤怒的储户在银行门口拉起横幅,要求取回现金。
但该行的坏账率已经飙升到97.08%,根本还不起这个钱,只能向央行求助。
而央行为了稳住大局,也只好开闸放水。
看到这,有人或许就要问了,不就是银行破产吗?
多大点事,值得单独提一嘴吗?
起初,越南央行也是这么想的。
结果翻看账本一看,差点被气到吐血——西贡商行的资金缺口,居然高达240亿美元,相当于外汇储备的四分之一,全年GDP的5.6%。
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北约国家的国防预算也才占到GDP的百分之二。
由于涉案金额太大,再加上西贡商行与其他银行有着错综复杂的股权、债权联系。
因此西贡商行的暴雷,很快动摇了其他银行储户的信心,演变成全国范围的挤兑潮,拉崩了股市、楼市、汇市。
而外资为了规避风险,也纷纷撤离,这对于高度依赖外资的越南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或许直到血本无归,他们才开始悔不当初,懂得金融安全是国体根本的道理。
那么,越南的这场金融危机,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改革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这里,先把时间拨回到2015年。
都说“资本的尽头是房地产”,外资在越南做大做强后,逐渐不满足于低端制造业,开始要求政府进一步放开利润更高的房地产,否则就以撤资相要挟。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这几年的“放养”,外国资本在越南政商两界已经从“客”变成了“爷”。
越南的经济命脉拿捏在外资手里,政府内部也有不少他们的说客,对于主子的要求,自然是言听计从。
再加上2014年前后,越南出口遭遇瓶颈,经济增速放缓,楼市低迷,急需新的增长点。
于是这项决议,很快得到批准。
2015年,越共修改《住房法》,规定外国人只需持有护照,并在越南境内住满三个月,就能像本地人一样自由买房,还可以将租售房产的收益转移到海外。
国外炒房客一听,还有这等好事?于是纷纷带上热钱闭眼冲。
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房子不再是老百姓的避风港,而成了彻头彻尾的“赌场”。
新法通过那年,越南的房屋成交量飙升到3万套,但真正用于自住的却不足30%。
房价的爆炸式增长,更是害得无数年轻人辛苦奋斗几十年,连个厕所都买不起。
即便倾尽三代积蓄,凑齐首付,背上房贷,也只能在断供潮中眼睁睁看着房产贬值、贷款翻倍。被狠狠套牢,打一辈子工还债。
最可怕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越南的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
作为国家基础的实体经济被冷落了。
制造业边缘化,白花花的银子,变成一座座烂尾楼。
取而代之的是,房地产成为经济支柱。
整个国家就像一辆脱轨的列车。
在实业兴国的正道上失控,拐向炒房致富的邪门歪路。
外国房客的炒作,带坏了本土厂商。
正因为房地产来钱太快了,于是一些越南制造厂商不惜把工厂关停,也要重仓下注。
可越南的楼市热潮来得太快,现有楼盘早就被外资一抢而空,供给跟不上需求。
等到本地资本入局时,只剩下一些地皮亟待开发。
而开发又需要大量资金。
这可怎么办呢?
为了挣这波快钱,越南房地产商决定——加杠杆。
简单点说,就是用借来的钱扩大投资——囤地、盖新楼。
至于怎么借?那就各凭本事了。
只能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借。
因为很多初始杠杆过高的项目,银行不给放贷。
而房地产开发又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一旦开工,投资就不能轻易中断。直到项目完成并销售出去,才能实现资金回笼。
光是资金周转这一关,就劝退了不少房地厂商。
但有这么一家厂商,不仅克服了流动性危机,还成功让自己做上越南最大房地产开发商的位置,那就是张美兰的万盛发集团。
该集团的“成功”秘诀在于,08年金融危机时,抄底了三家濒临破产的民间银行,合并成为前面提到的西贡商业银行。
但奇怪的是,作为西贡商行创始人的张美兰,虽实际控制着90%的股份,但本人却没有在行内担任任何职务。
而是利用几百家空壳公司和人头账户“暗中控股”。
由于没有直接持有股份,因此张美兰不是法律意义的大股东,也就不用根据相关法律向证监会披露自己的交易信息。
储户们不知道这家银行,实际上正在为高风险的房地产项目放款融资,只知道它是全国第五大银行,安全有保障,于是很放心的往里面存钱。
张美兰则把银行完全当成了自己家的“小金库”。
一边忽悠老百姓存钱,一边靠着伪造贷款、层层转账,给自己的房产项目输血。
紧接着,再借助香港那边的人脉关系,把李嘉诚长实集团的名号引入越南市场,拉抬声势,制造越南房市即将腾飞的假象,吸引一大波热钱涌入,进一步推高房价。
最夸张的时候,她控制的地产项目市值超过120亿美元。
账面看着光鲜,实则全靠银行输血,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像拆了中间那根的积木,整个塔都会塌。
但储户的这点钱,对她来说显然不够,于是又想出了一记损招,那就是把公司债券包装成“高端理财产品”,诱导老百姓去买。
等筹集到足够资金后,再悄悄退出交易,留下持有这些债券的投资人在原地血本无归,妥妥的庞氏骗局。
其他房地产开发商见这么做有搞头,于是纷纷效尤。仅一年时间,各大厂商发行的债券总额就超过了278亿美元,逾5成债券没有资产担保,全是泡沫。
按理说,杠杆都加到这种地步了。央行应该及时提高利率,遏制资本扩张才对,不然早晚得暴雷。
然而,当时整个越南都“杀红了眼”,官员们只顾着经济数据好看,完全不管别的;越共内部又遍布房地产商的眼线细作,官商勾结,谁都不愿意收手。
结果,美联储一招加息收割,就把越南房地产打回了原型。
从2022年3月份开始,美联储在一年内连续加息7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0%拉升到4.75%。这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加息周期。
利率最高时甚至超过了5%。
高利率,意味着高回报率。
散落在全球各地的美元资本,被美联储政策吸引,回流美国。
而越南本就是一个高度依赖外资的经济体——房价靠外资推高,制造业靠外国投资,股市、债市也同样离不开外资的“输血”。
美联储加息之后,伴随着美元强势走高,越南资金成本飙升,本币贬值压力剧增。
这时候,“外向型经济”的脆弱之处就被放大出来了:持有越南资产的外资开始担心汇兑损失,纷纷套现离场、撤资避险。
再加上越南的房市泡沫、杠杆、银行坏账率本来就高。以至于外资一旦抽身,整个金融体系就会像被抽走了骨架一样,轰然倒塌。
首当其冲的是越南盾汇率,贬值幅度一度超过15%。而外币债务,却是按照美元计价的,这意味着每贬值1个百分点,企业的偿债压力就增加一成以上。那些本就资金链紧绷的房地产商瞬间失血过多,跌入违约深渊,集中爆雷。
眼见局势已然不可收拾,越南政府方才如梦初醒,紧急出手整顿。
张美兰率先被拉出来献祭,其2023年被捕,2024年被控诈贷金额高达420亿美元,创下全球金融诈骗案件的最高记录。
2024年春季,越南法院作出历史性的判决——张美兰死刑,没收全部财产。
这场审判看似正义凛然,实则却是亡羊补牢的无奈之举。
因为早在案发之前,张美兰的资金就已经通过离岸账户层层洗白,转移海外。等到越南政府想要追责追偿时,能冻结的资产不过冰山一角。
而她一手制造的债务黑洞,却要全民买单。
张美兰倒下了,万盛发垮了,但她留下的烂尾楼却遍布大江南北,债券违约潮还在蔓延。大量银行深陷坏账泥潭,地方财政岌岌可危。青年失业率创历史新高,中产阶层财富蒸发,社会信心跌至谷底。
这场由“盲目开放”引发的金融危机,暴露出越南经济体制的两个最深层的问题:
第一,制度缺位。
金融市场看似开放,实则缺乏基本监管。外资得以随意进出,企业借壳发债、银行违规放贷、权商勾结几乎是常态。而这一切,在张美兰案发前,竟然无人过问。央行和财政部仿佛只会做两件事:印钱和开绿灯。
第二,发展模式错位。
所谓的“发展”,被异化成一场数字游戏。GDP增速、出口排名、手机产能……一切看上去都欣欣向荣,实则全靠外资、地产、透支未来维持。
产业升级被房地产绑架,民间投资流向虚拟资产,年轻人买不起房、企业看不到未来,整个社会处在一种“失衡”的焦虑之中。
越南想学中国走改革开放的路,但只学了“放”,没学“管”;只看到了“快钱”,没看到“慢工”;只羡慕“深圳速度”,却没学到“计划经济+市场机制”共治下的红利积累。
最令人唏嘘的是,这场危机,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早在2010年前后,中国就已经经历过房地产泡沫高峰,也出现过民间集资暴雷、平台债违约等警示性事件。可惜的是,越南“抄作业”只抄到了第一段——“先放开”,却没抄后面的“防风险”“去杠杆”“强监管”。
一场危机,击穿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模型;一位商人,撕开了体制最脆弱的漏洞。也许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越南才会意识到:金融的红线,不能碰;资本的猛兽,不能放养;发展的路,终究要脚踏实地走下去。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