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界,潮汕帮的名号响彻东西南北。
这里走出了李嘉诚、马化腾、黄光裕三位首富,放眼东南亚,正大集团、远东机构背后同样站着潮汕商人的身影。
香港股市最鼎盛的时期,有差不多40%的市值都握在他们手里。
正因如此,他们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凭啥潮汕人能在商界杀出一条血路,还能做到长盛不衰?
01
潮汕在地图上看着紧贴大海,好像风光无限,可真要细究,生活条件一点都不轻松。
这里耕地稀少,台风、洪涝三天两头来捣乱,靠天吃饭根本吃不饱。
在汉代,这片地方还被当成“蛮夷之地”,朝廷甚至考虑过派兵去征讨。
这样的环境,逼得当地人根本不能指望土地。
日子要继续,就只能背井离乡去闯荡。
硬骨头啃不下,就得另辟蹊径,这一走,竟走出了商业的基因。
唐朝时,他们就开始大规模做海上贸易,把瓷器、丝绸运到东南亚换香料和珠宝。
到了明朝,禁海令一出,别人偃旗息鼓,潮汕人却“硬气”到底:干脆自己组建武装护航船队,一边和官府周旋,一边继续跑生意。
甚至连海盗也敢硬刚,把航线守住。
清代的“红头船”更让他们如虎添翼。
盖上官方的印章,船只畅行无阻,他们把货物运往东南亚,顺带在当地开商铺、建工厂,把根深深扎下去。
与风浪搏斗的经历,让潮汕人形成了独特气质:生意可以冒险,遇事不怕硬碰硬。
02
有人说,潮汕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江湖。
要进江湖得拜码头,想立足必须守规矩。潮汕的核心规矩很简单:血脉、宗亲。
因为地理相对封闭,外人很难融进来,所以在他们眼里,世界被分成两类:自己人和外人。
尤其在做高风险的海外贸易时,单打独斗容易栽跟头,于是潮汕人特别讲究抱团。
这种抱团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体现在日常细节里。
上亿元的资金,早晨在茶馆里喝完一壶功夫茶,下午钱就能到账,连欠条都不需要。
在潮汕商人圈子里,宗亲信誉比合同还管用。
要是有人赖账,不光在商圈混不下去,连家乡祠堂都没脸再回。
黄光裕就是个典型。当年他入狱,国美内部权力斗争不断,眼看公司就要垮掉。
危急关头,潮汕帮齐心凑出20亿资金,硬是帮他稳住了企业大局。
姚振华也是靠着这份底气,拿着170万本金就敢做几亿元的地产生意。
要不是背后有老乡们撑腰,谁能有这么大的胆量?
03
潮汕人做生意还有个特点:不搞内耗。
别的地方商人可能喜欢打价格战,你卖100我就卖90,最后两败俱伤。
但潮汕人更喜欢“把蛋糕做大”,一块肉大家分着吃,而不是抢着互相撕扯。
这种理念甚至延伸到了婚姻。
潮汕婚嫁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和高额彩礼,外地媳妇想进门,往往会遭到长辈反对。
不是他们封建,而是婚姻早就成了生意扩张的工具。
一个家庭有工厂,另一个家庭有海外渠道,子女联姻后,等于直接把产业链打通,资源合二为一。
在潮汕,婚姻不仅是家庭的结合,更是商业帝国的并购。
相比晋商、徽商,潮汕帮最大的不同是懂得“闷声发财”。
晋商当年依靠票号掌控全国金融,徽商靠盐商富甲一方,但因为太高调,和官府走得过近,一旦政策变了,就迅速没落。
潮汕商人却始终保持低调,不轻易炫耀财富,不和权力绑得太紧。
抗日战争时,他们依靠东南亚的网络继续生意;
改革开放后,又最早回国投资。每一次风口,他们都稳稳抓住。
04
潮汕商人的低调,并不是虚伪,而是智慧。
走在潮汕的街头,你很难分辨谁是有钱人。
可能一起蹲路边吃肠粉的大爷,穿着拖鞋大裤衩,银行卡里却有好几个亿;
也可能在菜市场挑鱼的阿姨,手上那只看似普通的镯子,其实是价值连城的翡翠。
他们深知,高调容易树敌,低调才能走得更远。
市场不会因为你吆喝就多给你机会,也不会因为你低调就少分你订单。
能稳稳赚钱,把财富守住,才是真正的本事。
2016年,国内潮汕四大家族控股的资产就超过1.1万亿元。
在东南亚,有些潮汕家族的财富甚至可以和国家财政相媲美。
泰国的谢易初家族,旗下的正大集团覆盖农业、食品、零售,一年营收几百亿美元,当地超过一半人口都用过他们的产品。
这就是潮汕商帮的厉害之处。
无论走到哪里,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钱赚的地方,就有潮商。
从贫瘠的土地走向浩瀚的海洋,从红头船到全球贸易网络,潮汕商人用几百年的坚持,拼出了一张横跨中外的商业版图。
他们靠苦出身锻造的韧劲,靠血脉宗亲凝成的信任,靠低调务实换来的长远,撑起了“中国第一商帮”的传奇。
财富不只是数字,更是一种传承。
真正的智慧,是能守住财富,也能守住格局。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