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浙江富春江畔的一场婚礼,没有花轿鼓乐,没有宾客酒席,甚至连红烛鞭炮都省去了。
新娘名叫孙荃,23岁的她穿着一身素色布衣,被一顶简陋小轿抬进了郁家大门。
这场寒酸的婚礼,成了她与民国文豪郁达夫婚姻的起点,似乎也预示了这段感情终将走向悲剧。
01
孙荃本是富阳大户之女,自幼饱读诗书,以《戒缠足文》抨击封建陋习,被私塾当作范文传阅。
她与郁达夫的结合,源于一场“包办婚姻”中的意外浪漫。
1917年,郁达夫因母亲催促回国相亲,却意外在与孙荃的通信中被她的才情打动。
孙荃曾以诗寄情:“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闺万里情”,
而郁达夫则回赠:“他年来领湖州牧,会向君王说小红。”
两人以诗文互诉衷肠,一度让这段包办婚姻蒙上了自由恋爱的色彩。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郁达夫回国后,对孙荃的外貌和裹小脚的旧式做派大失所望,竟在婚礼前提出“一切从简”:
不拜堂、不设宴,甚至拒绝媒妁证婚。
面对丈夫的冷漠,孙荃以一句“我嫁得是人,不是面子”。
她咽下委屈,却在婚后发现,郁达夫连“尊重”二字都吝啬给予。
他在日记中直呼她为“可怜的女奴隶”,甚至将她的关怀视作理所当然。
婚后的孙荃,以旧式妻子的标准堪称完美:她侍奉婆母、生儿育女,随郁达夫辗转安庆、北京、上海多地。
七年内,她生下三子一女(长子夭折),即便孕期也未曾停下操持家务的脚步。
然而,郁达夫的风流本性却让这段婚姻摇摇欲坠。
02
他在北京与“银娣”同居,在安庆与“海棠”缠绵,甚至在上海流连风月场,将妻子缝补寄来的皮袍随手丢在妓院。
真正击溃孙荃的,是1927年郁达夫对“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的疯狂追求。
彼时孙荃正怀着第四个孩子,而郁达夫却写下露骨情书:“我若能得到王女士的爱,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
为了迎娶新欢,他不惜以死相逼离婚。
1928年,当孙荃在老家独自生下幼子时,郁达夫正与王映霞在上海举办盛大婚礼。
这场婚礼的排场,正是孙荃当年为“体恤丈夫”而主动舍弃的。
离婚后的孙荃,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富阳老宅。
她拒绝了郁达夫的赡养费,靠变卖嫁妆、织布缝补维持生计。
战乱年代,她亲自教授子女读书,甚至翻山越岭借阅旧教材。
孩子们回忆:“母亲总说,再穷也要活出体面。”
在她的坚持下,三个儿子先后考入名校,长女郁黎民更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外交官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孙荃始终以“郁达夫夫人”自居。
1931年,郁达夫因与王映霞感情破裂回乡求复合,她以礼相待却紧闭心门,在卧室外贴上“卧室重地,闲人勿进”的纸条。
即便晚年得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她也只是默默挂起他的照片,逢年节添一双碗筷,将半生恩怨化作无言守望。
03
1945年,郁达夫因抗日活动在印尼被日军杀害。
1952年,中央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当一纸证书送到孙荃手中时,距离两人离婚已过去24年。
她平静地整理郁达夫遗稿,将出版所得稿费均分给所有子女,包括王映霞所生的孩子。
有晚辈不解,她却说:“他是为国而死,孩子们都是他的血脉。”
晚年的孙荃,常被问及是否怨恨郁达夫。
她总以一句“回忆我的一生,我是会心安理得升入天堂的”作答。
这位被时代亏欠的女子,用58年独居时光,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她不再是“郁达夫弃妇”,而是“郁家守护者”“子女教育家”,更是民国女性在传统与变革中挣扎求存的缩影。
郁达夫以笔为枪批判封建,却对包办婚姻中的妻子极尽冷落。
他追求自由恋爱,却将王映霞的青春消耗在争吵与背叛中。
而孙荃的“不争”,恰恰是旧式女性在时代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她以隐忍保全家族体面,以坚韧赢得后世敬意。
如今回望这段往事,孙荃或许从未得到过爱情,但她用一生诠释了何谓“深情不负”。
正如她诗中所写:“秋闺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
那份穿越时代的孤独与坚守,至今仍令人动容。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