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63岁,是个特别会过日子的人。种菜、养花、做饭样样精通,街坊邻里都说她有一套。
可今年一进伏天,王阿姨却明显没了往年的精神劲儿。
“哎呀,前几天才进伏,我这人就开始没力气,一身黏糊糊的,总是头晕。”王阿姨在社区卫生站一边测血压一边跟老邻居李姨嘀咕。
李姨瞪大眼:“你不会又是光吃水果喝凉茶了吧?头伏最讲究补阳气,你不补,一整个伏天就等着难受吧!”
“补阳?我以为夏天是得清热祛火,怎么还补阳?”王阿姨纳闷。
李姨笑着说:“你啊,只知道‘清’,不知道‘扶’。夏天热得厉害不假,但湿气也重,人容易阳气外泄。头伏要是错过了补阳,后面三伏就真要遭罪了。”
很多人像王阿姨一样,一到夏天只想着“清凉”,却忘了夏天其实也需要“补”,特别是“头伏”这一阶段。
那么,夏天为什么要“扶阳”?吃点啥最合适?
一、三伏天到底该怎么养?不是一味吃清凉
不少人一进伏天就猛灌凉白开、大吃冰西瓜,恨不得天天吹空调,觉得越凉快越养生。可事实上,中医一直讲“三伏天,阳气最容易外泄”。
什么是“阳气外泄”?
简单说就是:你本来身上该有的一点能量,被暑热和湿气逼出去,加上你自己老是吃冷的、吹空调、早晚受寒,阳气就一点点泄掉了。
阳虚的人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夏季虚脱”——整天困倦没精神,胃口差,四肢无力,甚至心慌气短。
特别是中老年人,本身体质就偏寒,伏天阳气再一散,更容易身体不舒服。
所以,三伏天不能只想着“降火”,还要“扶阳”。
尤其是头伏,是一年中调理阳气的黄金窗口。
从中医角度讲,“头伏不补,伏天受苦”这句话不是吓唬人。
头伏是一年中阳气开始外泄的第一个阶段,这时候稍微补一补,能帮你撑住后两伏的消耗。
那伏天这么热,该怎么补才不“上火”?——这就要说到“扶阳不燥热”的三种好菜了。
二、伏天多吃3种“扶阳菜”,阳气不虚不怕热
中医讲究“以食为养”,特别是在节气变化大的时候,吃对食物就是最好的调理。
下面这三样菜,不燥不火,扶阳又化湿,适合三伏天吃,中老年人别错过。
1.茴香菜:温阳行气、暖胃祛寒的小能手
别小看了这味“茴香”,尤其是“茴香菜”,它在中医里是出了名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好东西。
适合什么人吃?
·夏天总感觉胃胀胃凉、吃不下饭的人;
·胃口不好、腹部容易受凉的人;
·冬天怕冷、夏天也老觉得手脚凉的人。
怎么吃?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成茴香鸡蛋饺子或炒茴香鸡蛋;
想再进补一点的,可以做个茴香炒羊肉片,温阳效果更强。
注意:茴香菜偏温热体质的人少吃,特别是有内热、口干舌燥的人要适量。
2.紫苏叶:解暑祛湿、扶正驱寒
紫苏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性温,能散寒、理气、和胃。
三伏天湿气重、食欲差的人,特别适合吃点紫苏。
适合什么人吃?
·夏天总拉肚子,肠胃不舒服;
·吃了点凉的就反胃;
·早晨起来舌苔厚腻、口苦口臭的人。
怎么吃?
紫苏煮粥:加点紫苏叶、姜丝、大米熬粥,适合早晨喝;
紫苏蒸鱼:加紫苏去腥又助消化;
也可以将紫苏晒干泡茶喝,有散寒理气的效果。
注意:紫苏虽然好,但不要天天大量吃,尤其是热性体质的人,建议一周2-3次即可。
3.生姜:三伏贴里的“常驻嘉宾”
很多人知道三伏贴离不开生姜,其实这就是中医讲“扶阳”的体现。生姜有温中散寒、温经止呕的功效,非常适合夏天阳气虚弱的人。
适合什么人吃?
·容易感冒、怕风的人;
·一到梅雨天就骨头酸痛的人;
·伏天体寒、手脚冰凉的人。
怎么吃?
姜丝炒肉:温中健脾又能提升阳气;
生姜红糖水:女性在伏天容易宫寒,喝点姜糖水能缓解;
姜枣汤:补阳又健脾胃,特别适合老人和虚弱者。
注意:晚上不建议吃生姜,最好在早上或中午食用;体内有热的人,比如口干、上火者,要少吃。
小结:顺应节气,扶阳是关键
想平安过盛夏,不妨记住这句话:“清中有补,补中有养”。
茴香菜、紫苏叶、生姜这三样“扶阳菜”,放在你的餐桌上,既养胃又护阳,还能让你这个夏天轻松不少。
身体是自己的,调养得好,苦夏也能变成养生的黄金时节。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