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征信黑名单第一人张作霖!大帅:我好不容易借的钱为啥要还你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张作霖,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个被日本官方列入“征信黑名单”的军阀。

他借走数十亿日元,一分不还,还公开放话:“我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

这不是玩笑,而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治骗局,他到底是真“老赖”,还是民族英雄?

“空手套白狼”:不是你蠢,是我骗得专业

1907年,张作霖还是个旅长,他知道一个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可光有枪不行,还得有钱。

有了钱,才能买到更多枪,东北地广人稀,想成事,必须得外援,俄罗斯和日本,是那时候最主要的金主。

他不傻,他知道日本人不是好心,可他赌他们贪心。

1920年代,日本对华贷款逐年上升,其中绝大多数流入东北,张作霖的东北军成了最大“借方”。

据当时日本《外务省年鉴》记载,张作霖在职时期,从日本获得贷款金额约10亿日元这是当时中国财政部年收入的四倍。

他怎么做到的?

第一步,抵押。

他说得堂皇,拿出奉天城地契、铁路线使用权、甚至矿区开采权,一一列给日本人看,抵押合同写得清清楚楚,盖章、落款,样样齐全。

但到了贷款到账那一刻,立马变脸,奉天?我现在叫沈阳了,地名换了,你合同还有效吗?

铁路?刚被国有化,权不在我手了。

矿区?你写的坐标不对,挖不到的

第二步,签名。

日本人最早发现猫腻是在1923年,当时他们催债无果,派人查合同,才发现很多贷款文件上根本没有张作霖的正式签名。

最典型的是“阅”字签名,所谓“阅”字,就是看过,但不是签署。

而且更狠的是,一些合同上的“签字人”,根本不是合同签署日那天的在任官员。

比如,杨雨亭出任东北财政总长的时间是1922年5月,但贷款合同却写着1922年3月他已签署,日本人大怒,却无可奈何。

张作霖的说法更绝:“我没签啊,我手下爱干啥干啥。”再说了,“沈阳不是奉天,合同自然失效。”

第三步,拖。

日本人派了几十轮官员来东北催债,张作霖从不拒见,但也从不还钱,他用一招:“买枪了。”

“你给我钱,是让我打仗的,我也打了,子弹都打光了,还钱?钱早没了。”

他还说:你想不想苏联入侵东北?我是在替你挡子弹。

这话日本人听着别扭,但也不能反驳,张作霖的“太极战术”,让整个日本外交体系陷入僵局。

最滑稽的一次,是1926年,一位日本财政使者怒吼:“你违约在先,必须归还贷款!”张作霖只回了一句:你贷款给一个不讲信用的军阀,本身就有问题。

政治游戏:不是不还,是不能还

张作霖不是不想还钱,他是根本不能还,还了,就没了底气。

东北是他的根,他清楚,日本人一旦控制债权,就会伸手要地,他还过一次,代价极大。

1921年,张作霖因战事紧张,被迫将大连湾局部港口管理权交由日本代管,当时只是为了3000万日元短期军费贷款,他本以为几年后可以收回来。

结果5年后,他去收,港口已被日本关东军圈地,驻军进驻,变成军事要塞。

那一刻他明白一件事:日本人不是要债,是要地,此后,他彻底转变策略。

钱可以借,地不能给,军事顾问可以来,但不能插手军权,技术人员可以请,但合同必须写“临时聘用”,所有合同都要有出口。

有日本人问他:“你一直拿日本的钱,不担心日本翻脸?”

张作霖说:你们的账是跟账本算的,我的账,是跟天下人算的。

这句话被后来的张学良记在日记里,他说:“我父亲看起来精明,实则刚烈,他嘴上讲利益,骨子里是硬的。”

日本人不是没想过硬来,早在1927年,就有日本参谋提出“肃清张作霖”计划。

关东军当时建议干掉他,由更“听话”的军阀上台,这个人选一度是郭松龄。

但张作霖的情报网早已布局,他提前把郭松龄调出,随后秘密清除与日方走得太近的参谋十余人。

而他自己,表面上继续“亲日”,实际大搞武器自主化,最典型的是东北兵工厂的建立。

借日本的钱,建中国的枪厂,生产制式步枪、手榴弹、甚至火炮。

以彼之资,还彼之债。这不是网络段子,是当时奉天陆军学校的口号。

东北独立:借日制俄,借俄制日

张作霖并不是一味亲日,他一直在日俄之间来回横跳。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红军与白军厮杀不休,远东势力混乱,东北边境频繁被侵扰。

日本见状提出“帮忙驻军”,张作霖表面答应,背地里却悄悄派人向苏联传话,希望以“抗日”为筹码,获得政治默许。

结果就是,他一边拿日本的钱修铁路,一边让苏联红军“暂驻”黑龙江边界,以压日本。

有次外交电文中,张作霖对手下说得露骨:“日本想要铁路?让他们铺,钱也拿着,但沿线哨所,一律归我们军管,出了事,他们自己负责。”

这种“两边下注”的做法,极其冒险,却让他在东北站稳了十年不倒。

同时,他也深知东北民间对日本仇视极深,所以每当与日本议事结束,他总会在沈阳城门口来一段“反日表演”。

一次,他在日本人走后,当街对士兵说:东北是咱中国人的,鬼子别想拿一寸。周围百姓当场叫好。

他要的不只是政权,更是人心。

“老赖”与“英雄”:历史的双面镜

张作霖死于1928年6月,被炸死在皇姑屯的列车上,火车炸飞,尸体残破,只认得出他惯戴的皮手套,杀他的人,不是仇家,是日本人。

动手的是关东军,理由也简单:张作霖借债不还,骗到最后,还敢拒绝交出东北控制权,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再也无法控制他了。

他太滑,太狠,太不按规矩出牌。

炸死他以后,日本以为张学良更好控制,结果彻底看错,张学良反而倒向南京政府,宣布“东北易帜”,从此,日本在东北布局十余年功亏一篑。

炸了张作霖,东北没拿到,贷款也收不回,成了最失败的一次军事干预。

历史评价从那一刻开始分裂。

一边,是“失信军阀”的形象,日本外务省在1930年发布的内部文件中,专门列出张作霖为“对日金融失信者第一名”。

这份名单后来在日本民间广泛流传,被称为“征信黑名单”。

另一边,是“民族抗争”的符号。

东北工人流传一句话:“张大帅骗人,骗的都是日本人。”

在当时民众眼里,张作霖虽然跋扈、贪财,但他知道“不能让日本人拿地”,他私吞的是钱,护住的是东北。

奉天陆军讲武堂的一份旧讲义中写得更直白:“日本不是朋友,是资本家,我们用他们的钱修我们的路、打我们的仗,这是本事。”

他甚至有句话被写进民间唱本:“我借来的不是钱,是主权的缓刑。”

虽然没人知道他是否真说过,但这话传了下来,那年沈阳的小报上写:不还债,是他的抗日方式。

欠债不还,成了现代段子

时间过去了近百年,张作霖的“老赖史”,变成了今天中国网络上的段子。

最有意思的是日本反诈APP“警视厅防骗通”的头像选用了张作霖的形象。

不少用户点开,看到的是一个胡子拉碴、穿军服的头像,配文:“骗钱无赖,借而不还。”

日本网友调侃:“他是我们历史上被骗最惨的人物之一。”甚至在豆瓣有一条热评写着:“张作霖要是生在现在,连共享单车都借不到。”

但玩笑之外,也有敬意。

日本警视厅内部一篇教材中提到:“张作霖极度精明,对条约结构、签署形式、抵押权属的破坏性操作,具有极强的法律钻空能力,是典型的金融诈骗政治化案例。”

他们气得咬牙,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乱来,是策略。

中国网友反而乐见其成,一段爆火的视频将张作霖的“贷款战术”比作“民族金融游击战”。

视频里一句话冲上热搜:别人靠信用,张作霖靠胆子。

还有人写段子:“张作霖用一只笔,一张纸,借来了一个军队,打没了十个国家。”

现实世界中,这种“骗贷式抗争”不值得推广,但它在那个时代,是活下去的方式。

他不是民族英雄,但他做了一件事,在规则被外人制定的时候,狠狠撕破了那张纸。

在规则面前,他不是遵守者,而是干扰者。

民间的评价,比史书更真实,有东北老人说:“张大帅能吃、能喝、能骗鬼子的钱,咱愿跟着这样的爷。”

你说他是枭雄?他说自己只是“活命的老赖”

张作霖死得很惨,但死得不冤,他早知道自己迟早会被日本人清算,他在死前几个月,说过一句话,记录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

“我张某人,骗鬼子钱,是拿命换的,要是给他们拿地,那我才真该死。”

这不是一句豪言,这是一个老军阀的生意账,只不过,这笔账,后来被人当成了民族账。

历史没有非黑即白,张作霖既是“老赖”,也是“不交地”的硬汉,他把信用当武器,把合同当棋子,玩得极限,也死得极致。

他是那个年代最不讲规矩的人,也正因如此,他活得最久,死得最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关东军   日本   奉天   苏联   大帅   军阀   日本人   段子   日元   贷款   黑名单   合同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