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的江苏镇江,在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上展现着独特的发展智慧。
这里没有盲目追求互联网经济的虚火,而是坚守实体经济之本,孕育出了一批在细分领域默默耕耘的“隐形冠军”。
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镇江有四家企业入围,其中江苏沃得机电集团以430.74亿元营收位列全国第289位,在镇江本土企业中稳坐“第二把交椅”。
而这一切传奇的起点,都源于一位25岁的年轻人——王伟耀。 1988年,当同龄人还在为“铁饭碗”奔波时,王伟耀却临危受命,接手了丹阳市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纺织附件厂。
从缝纫机零件起步,到整合多家小厂组建沃得集团,再到43岁带领企业敲开新加坡主板市场的大门,他用37年时间,书写了一段白手起家、产业报国的实业传奇。
这位从田埂边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家,以其特有的务实、坚韧与远见,完美诠释了中国第一代乡镇企业家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依靠自我积累和抓住机遇,将一叶“小舢板”打造成一艘劈波斩浪的“产业巨轮”。
1988年的江苏丹阳埤城镇,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这个江南小镇。
25岁的王伟耀站在丹阳市纺织附件厂破旧的厂房前,面临的是一个典型的“烂摊子”: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资金链紧绷,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这个年轻人,期待他能带来转机。
“那时候的纺织附件厂,主要生产缝纫机零件,工艺简单,利润微薄。”一位退休老师傅回忆道,“王伟耀来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客户,了解市场需求。他发现单纯的纺织配件难成气候,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
王伟耀的破局之道体现了一代乡镇企业家的务实智慧。他没有好高骛远地追求高科技产业,而是沿着制造业的产业链循序渐进。
从纺织附件到滤清器,再到1993年创立的富豪厨房设备,每一步都踏在市场需求的变化节点上。
“那个年代的企业家,都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一位研究苏商发展的学者分析道,“王伟耀的早期创业历程,完美诠释了‘渐进式创新’——在现有能力基础上小步快跑,逐步积累经验和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王伟耀在多个行业间的跨界经历,为他日后打造多元化产业集团埋下了伏笔。从纺织机械到滤清器,再到厨具设备,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实则都在机械制造的大范畴内,这种“相关多元化”战略,成为沃得日后成功的关键。
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的制造业格局正在重塑。王伟耀敏锐地意识到,单打独斗的小企业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将丹阳市富豪曲轴厂、江苏常柴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并,组建江苏沃得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这次合并重组,堪称王伟耀创业生涯中的关键手。”一位资深产业观察家评价道,“它不仅仅是资产的简单叠加,更是产业链的深度整合。
从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单一产品到全产业链,这种纵向一体化战略,让沃得在成本控制和质量管控上获得了显著优势。”
合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老师傅李建国回忆说:“各厂有各厂的文化,各厂有各厂的规矩。刚开始的时候,连生产标准都不统一。王总就把各厂的骨干请到一起,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共同制定新的质量标准。”
王伟耀在整合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智慧。他采取了“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整合策略,保留各厂区的特色优势,同时在集团层面统一规划、统一研发、统一采购。
这种“统分结合”的模式,既发挥了规模效应,又保持了各业务单元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整合让沃得完成了从“加工商”到“制造商”的身份转变。
一位业内专家指出:“在此之前,沃得主要从事零部件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通过整合,沃得掌握了整机设计和制造能力,这在农机行业意味着核心竞争力的质的飞跃。”
2006年,沃得精机在新加坡主板成功上市,43岁的王伟耀迎来了创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这一决策背后,体现的是王伟耀对企业发展的深谋远虑。
“选择新加坡上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一位参与当年上市过程的投行人士透露,“当时国内A股上市门槛较高、周期较长,而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上市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能为沃得打开国际化的大门。”
上市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了满足上市要求,王伟耀亲自带队进行企业管理体系的升级改造,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了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
一位跟随王伟耀多年的高管回忆说:“上市前夕,王总经常带着我们熬夜整理材料。他说:‘我们要把上市过程当作一次全面体检,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规范透明。’这种严谨态度,为我们日后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市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企业发展理念的革新。王伟耀先后攻读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EMBA,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这个传统的制造企业。
他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现在是上市公司了,不能还用小作坊的思维来管理企业。要用数据说话,用流程管事。”
资本市场的加持让沃得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工程机械公司成立;2011年,收购美国昂科制造公司,并在美国成立WORLD LAWN。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王伟耀全球化布局的战略眼光。
在农机这个传统行业里,王伟耀有着自己独特的制造哲学:“农机是农民吃饭的家伙,质量不好就是坑农害农。”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沃得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
王伟耀要求核心零部件全部自主生产,这一决策在当初曾引发争议。一位退休的技术副总回忆:“当时有人建议,非核心部件可以外包,这样能减轻资金压力。
但王总坚持说:‘关键部件必须自己掌握,这是我们的命根子。’”这种对核心技术的执着,让沃得在市场竞争中建立了独特的优势。
研发部门负责人举例说明:“比如变速箱技术,我们经过三年攻关,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现在我们的变速箱不仅使用寿命长,维修率也大幅降低。
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故障,我们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维修服务。”
沃得的质检体系在行业内堪称严苛。每一台出厂设备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特别是在恶劣工况下的耐久性测试。
一位质检员告诉记者:“王总经常到测试场地,亲自观察机械的运行状况。他说:‘农民的钱来之不易,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这种对质量的坚守,最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东北的一位农机合作社社长表示:“我们合作社采购了20多台沃得收割机,最长的已经用了5年,性能依然稳定。特别是在农忙时节,可靠性就是效益的保证。”
目前,沃得的水稻收割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拖拉机、插秧机等产品也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这种市场地位的取得,正是源于对制造本业的坚守和对产品质量的死磕。
王伟耀很早就意识到,在农机行业,产品卖出去只是服务的开始。他推动的服务体系改革,在行业内引发了一场“服务革命”。
“5小时到位,8小时修复”的服务承诺,在当初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服务总监回忆道:“刚开始提出这个目标时,很多老员工都摇头。但王总说:‘我们要倒逼自己提升服务水平,这是我们对用户的承诺。’”
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沃得投入巨资建设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自2005年起,建立呼叫中心平台,在重点收割区域建立服务站。
更创新的是,他们免费为跨区用户安装北斗定位系统,这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作业数据支持,也为售后服务提供了精准导航。
一位常年在河南、安徽等地跨区作业的农机手深有体会:“去年在周口作业时,机器深夜出现故障,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服务电话。
没想到天刚亮维修人员就赶到了,他们说通过北斗系统提前确定了我的位置,连夜就出发了。这种服务效率,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王伟耀还要求研发人员必须定期下地干活,亲身体验农机操作。他说:“不亲手操作机器,怎么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不在田间地头流汗,怎么理解农业机械的痛点?”这种接地气的研发理念,让沃得的产品更加贴近用户需求。
更为创新的是,沃得还推出了“首问负责制”和“董事长热线”,确保用户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这些服务创新,不仅提升了用户满意度,更构建了沃得在市场竞争中的差异化优势。
企业发展了,王伟耀始终没有忘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他的慈善理念很朴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
从创业初期资助乡村修路,到后来捐建学校,王伟耀的慈善之路走得扎实而坚定。2012年,沃得集团向镇江市慈善总会认捐1000万元,分20年支付。
王伟耀在捐赠仪式上表示:“做慈善不是摆阔,要细水长流,要确确实实用在需要的地方。”
他发起的“圆梦行动”助学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帮扶体系。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不仅提供经济资助,还组织志愿者进行学业辅导和职业规划。
王总经常说,助学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困难,更要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王伟耀还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建立了中国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开展艾滋孤儿救助、防盲治盲、听力重建等专业慈善项目。
这种专业化、系统化的慈善模式,体现了他对慈善事业的深入思考。据统计,这些年来,王伟耀个人和企业累计捐款超过7000万元。
但在他看来,这还只是开始:“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体现在捐款捐物上,更体现在提供优质产品、创造就业机会、推动行业进步等多个方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王伟耀为沃得描绘了更加宏伟的蓝图:“我们取名叫沃得(WORLD),就是要走向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目前,沃得的产品已经卖到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下一步准备进军技术要求更高的北美市场。
国际业务负责人表示:“进军北美市场不仅是为了销售增长,更是为了倒逼我们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王伟耀大力推动人才国际化战略。“我们要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团队。”他在最近的一次战略会议上强调,“不仅要引进海外人才,更要培养本土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沃得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拥有两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接近10%。这种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为沃得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实体经济备受重视的今天,沃得的经验为众多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宝贵启示:坚守制造本业、死磕产品质量、创新服务体系、担当社会责任,这些朴素的道理,正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