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真有内鬼?西方总能提前掌握中国动态,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泄密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9月9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发布消息,公安网安部门依法查处了迪奥(上海)公司未依法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案件

通过调查发现,该公司违规向法国迪奥总部传输用户个人信息,且未取得用户的单独同意

与此同时,国家安全机关近年来连续破获多起重大间谍案件,从军工专家到普通职员,一个个“内鬼”为利益所驱,将国家机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境外

间谍活动接连曝光

今年5月,不少迪奥中国用户收到了一条令人不安的短信,被告知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已被泄露,随后公安网安部门介入调查,揭示了迪奥(上海)公司的三项违法事实

该公司不仅违规向法国总部传输用户信息,还未充分告知用户个人信息境外接收方的处理方式,未能取得用户的“单独同意”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信息甚至未采取加密、去标识化等基本安全技术措施,而且这些被泄露的信息,包含姓名、性别、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地址等详细个人信息

不过相比企业数据泄露,内部人员故意泄密才是最可怕的,例如今年6月,我国又一间谍落网,就连央视都曝光了他的可耻行为。

毕竟向某某与其他内鬼有很大不同,他竟然是主动通过网络找到境外势力,主动提供国内的秘密文件和信息,而境外间谍则每次拿到资料后,都会专门给向某某的账户汇入一部分好处费。

更为典型的案例是中国军工专家张建革,他本是我国尖端武器的军工专家,却为5000美元出卖国家机密。

在2011年至2014年的三年间,张建革持续向境外泄露机密,导致我国在电磁炮领域的研发优势大幅削弱

当然除了金钱之外,境外间谍还会设置“情感陷阱”,例如18岁的理工科天才小哲(化名)在赴台交流期间,就遇到了一位32岁的“学姐”陈某。

这位经过专业训练的情报人员通过长达半年的情感培养,从赠送手工曲奇到制造生日惊喜,逐步突破心理防线。

当小哲进入某航天材料实验室后,对方以“学术交流”为名索要了97份涉及新型航空发动机的试验数据

甚至在某部委官员张某某的案例中,境外情报部门为其量身定制了“三部曲”,那就是先以文化考察名义安排会面,再通过古董交易输送利益,最后派出女官员假扮外交官女儿发展婚外情。

这些案件都显示,西方情报机构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机密,渗透范围覆盖政府、科研和社会层面,特别是当国防技术、政策发布等重大动态常被海外媒体提前报道,也引起了公众对信息安全的关注。

中国的反制措施

不过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环境,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2014年,《反间谍法》出台,就明确间谍行为定义,涵盖人员收买、网络攻击、海洋装置,授权没收设备并追责。

而且在2023年修订新增条款后,打击效率提高,震慑效果明显,毕竟在2024年全国奖励金额超500万元,以及社交平台上,网友讨论案例,分享防范经验等措施,已经让安全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还有就是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提醒: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毕竟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个人信息处理、跨境提供相关规定。

同时国家安全部门还特别提醒,当前间谍活动已渗透到共享单车扫码、学术期刊约稿等30余种日常生活场景,例如某高校最近就截获过伪装成问卷调查的涉密信息采集程序。

可要知道的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背叛国家、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和人民的唾弃。

而我们如果发现实施渗透破坏、窃取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可疑情况,或者遭遇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策反、威胁、拉拢,就应该立即进行举报,只有这样才能够共同筑牢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党建头条2025年09月02日关于副教授周某,向间谍泄露我国多种重要武器装备核心秘密,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广州日报2025年06月24日关于上岸无果心生报复,他竟主动联络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科技日报2025年09月09日关于迪奥发生数据泄露事件被通报的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财经   中国   巧合   总能   动态   间谍   迪奥   境外   国家   用户   情报   军工   网络安全   措施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