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旬阿姨哭晕!24万定期存单藏家里,竟被隔空转走 银行回应了

人在家里坐,24万定期存款却被隔空转走,这找谁说理去?

60岁的邵阿姨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藏在抽屉里的“定期存单”没丢,手里的银行卡没离身,24万多救命钱却被人从网上转走,部分还流到了境外。

她明明反复跟银行说要本人到柜台才能取,最后却成了“你签过字,流程合规”。

找监管投诉,得到的是“证据不足,没法认定银行违规”。

这桩发生在南京的离谱事,把一辈子省吃俭用的邵阿姨逼得直掉眼泪,也戳中了无数老年人对金融安全的担忧。

我们以为的铁保险箱,怎么就成了骗子能隔空伸手的敞口袋?

救命钱要存“最踏实的存单”

邵阿姨的身体一直不算好,手里的34万多块钱,是她攒了大半辈子的看病备用金。

2024年1月6号那天,天刚蒙蒙亮,邵阿姨就揣着用布包仔细裹好的现金,先去了中国建设银行南京城南支行,存了20万。

接着又跑到中国工商银行南京雨花支行,存了剩下的14.2万。

办理业务时,邵阿姨拉着柜员的手反复叮嘱:“同志,这钱是我看病的救命钱,你一定得帮我存成定期,而且必须得我本人拿着身份证到柜台,才能取出来,千万不能弄错了!”

她生怕出一点差错,还特意强调,想要一张纸质存单,在她眼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单子才叫定心丸,比手机里那些看不见的数字安全多了。

柜员麻利地给她办了手续,最后递过来一张打印好的纸,邵阿姨没戴老花镜,凑着柜台的灯光看了看,纸上印着存款金额、日期,还有银行的章。

她以为这就是自己要的“定期存单”,小心翼翼地叠了三折,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回家后又锁进了卧室的抽屉,连老伴都没让碰。

可她不知道,自己手里攥的根本不是存单,只是一张业务回单,就像你在超市买完东西给的收银条,只能证明你办过这笔业务,压根不算存款的所有权凭证。

后来银行工作人员跟她解释时,她才懵了:“存单是房产证,取钱必须拿它,回单是购物小票,丢了都不影响钱的存取。”

更关键的是,邵阿姨办的不是存单定期,而是“银行卡定期”,这种存款跟她的手机银行绑在了一起,只要能扫脸、输对密码,不用去柜台,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把定期转成活期,再转走。

可这些关键信息,当时没人跟她讲清楚,她签的业务凭证上虽然有相关条款,但满页的小字和金融术语,对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老人来说,跟天书没区别。

扫脸输密码后,24万没了影

从1月到10月,大半年时间里,邵阿姨没动过这笔钱,抽屉里的存单也没被人碰过,她一直觉得这钱放得比家里的保险柜还安全。

直到2024年10月30号下午,一通陌生电话打破了所有平静。

“您好,请问是邵XX女士吗?我们是XX短视频平台的官方客服,系统显示您之前误操作开通了一个自动续费保单,这个月不取消的话,下个月就要扣您200多块钱了。”

电话那头的声音特别客气,还准确报出了邵阿姨的姓名、手机号,甚至连她常用的短视频账号昵称都知道。

邵阿姨心里咯噔一下,她确实喜欢刷短视频,有时候会点进一些弹窗,但从来没开过什么“保单”。

可对方说得有鼻子有眼,还说要是不取消,后续扣费会越来越多,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征信。

一开始邵阿姨还有点警惕,可转念一想,自己的钱都在银行存着定期,存单还锁在抽屉里,不是她本人去柜台根本取不出来,他们就算是骗子,也拿她的钱没办法。

就是这个“觉得安全”的念头,让她慢慢放下了戒心。

接下来,对方开始一步步引导她操作,先是让她在手机应用商店里搜索一个从没听过的软件,,下载好之后,又让她点开软件里的“身份验证”,对着屏幕扫了脸,“就是确认一下是您本人操作,防止别人冒领”。

最后,还让她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密码,要解除保单和银行卡的绑定,不然还是会扣费。

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20多分钟,邵阿姨全程没收到任何银行的短信提醒,她后来才知道,骗子可能通过那个陌生软件暂时屏蔽了通知,或者她的手机银行短信提醒没开全。

她当时还傻乎乎地跟对方说“麻烦你们了,快点弄好,别扣我钱”,挂了电话还觉得官方客服就是负责。

直到傍晚6点多,儿子下班回家,看见邵阿姨坐在沙发上发呆,手机还停留在那个陌生软件界面,问清楚情况后,儿子当场就急了:“妈你这是被骗了,哪有客服让下载陌生软件、扫脸输密码的。”

儿子立马拉着邵阿姨往派出所跑,可等他们到派出所报案时,钱已经被转走了。

第二天一早,邵阿姨的手机接连收到两条银行短信,建设银行账户被转走102039.32元,工商银行账户被转走142000元,加起来足足244039.32元!

去银行打流水才发现,其中一部分钱已经通过多个账户周转,还转到了境外。

维权遇“软钉子”

看着手机里的动账短信,邵阿姨当场就崩溃了,坐在银行大厅里哭着说:“这是我的救命钱啊,我还等着做手术用呢,你们怎么能让别人把钱转走。”

她拿出抽屉里的存单,要求银行给个说法。可银行的回应,像一盆冷水直接浇在她头上。

建设银行的工作人员说:“您手里的是业务回单,不是存单,您办的是银行卡定期,只要有密码和人脸验证,线上就能转走。我们的系统流程都是合规的,您签字的业务凭证上都写着呢,当时也提示过风险。”

工商银行的说法也差不多,邵阿姨气得浑身发抖,她要求看当时办理业务的监控录像,想证明自己没说过“同意办银行卡定期”。

可建设银行说:“营业网点的监控只保留2个月,您是1月份办的业务,录像早就覆盖了,调不出来。”

没办法,邵阿姨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投诉,希望监管部门能帮她查清真相。

可等到2025年6月12号,她收到的书面答复却让她彻底心凉,根据现有证据,无法认定银行存在违规办理业务的问题,因监控超期,已无法还原当时柜面沟通的具体细节。

监管部门的答复里还提到,两家银行都提供了邵阿姨签字的业务凭证,工商银行还说“柜员已询问客户存储形式”,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监控佐证。

这事后来被发到网上,网友们也炸了锅。

24万难追回,老年人的“钱袋子”该咋护?

如今,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虽然已经立案侦查,但邵阿姨的24万多块钱,因为有部分流到了境外,能不能追回来还是个未知数。

有人说,邵阿姨自己也有疏忽,不该相信陌生电话,不该下载陌生软件,不该随便扫脸输密码。

可换个角度想,老年人对官方客服的信任、对金融术语的陌生、对线上操作的不熟悉,都是骗子能钻空子的原因。

其实,保护老年人的“钱袋子”,没那么复杂,对老人来说,记住三句话就行,一是接到“客服工作人员”的电话,不管说得有多真,先挂了,打官方电话核实(比如银行客服打95533、95588,短视频平台找APP里的官方客服)。

二是办银行业务时,不懂的词一定要问到底,“这钱怎么取?”“能不能线上转走?”“这张纸是存单吗?”,问清楚了再签字。

三是扫脸、输密码、下载陌生软件,这三件事,打死都不能跟着陌生人操作,哪怕对方说不弄就扣钱。

邵阿姨的遭遇不是个例,现在骗子的手段越来越翻新,专门盯着老年人下手。

而老年人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却远远跟不上,希望邵阿姨的24万能早日追回来,也希望更多银行能多些耐心,更多老人能多些警惕。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尤其是那些用来救命的钱,更该被好好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6

标签:财经   存单   南京   阿姨   家里   银行   客服   业务   银行卡   陌生   密码   建设银行   柜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