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影友大家好!昨天一位影友问我,摄影家和摄影师有什么区别?我一下子还真没有想好,晚上回家认真地想了一下,觉得有人扛着万元相机拍了十年,依旧是 “按快门的”;有人拿着手机拍三年,作品却能进画廊 ——“摄影家” 和 “摄影师” 的区别,从来不在器材或资历,而在镜头背后那双眼,是否能从光影里挖出生活的骨头。
摄影师拍山,是 “这山真高,拍下来发朋友圈”;摄影家拍山,会蹲在山脚下等三天,直到云雾漫过山腰,拍出 “山在喘气” 的样子。
前者记录现象:拍老人是 “村口有个晒太阳的大爷”,拍孩子是 “公园里有个玩滑板的小孩”,画面像本流水账,看完就忘。
后者挖掘本质:拍老人时,会等着阳光爬上他的皱纹,让每道沟壑都藏着 “一辈子的故事”;拍孩子时,会追着他的影子跑,让滑板扬起的尘土都带着 “童年的风”。就像萨尔加多拍矿工,镜头里不只是黝黑的脸,是 “生存压弯的脊梁”;布列松拍街头,捕捉的不只是瞬间,是 “城市跳动的脉搏”。
他们的区别,是 “照镜子” 和 “写传记” 的距离 —— 前者复制世界,后者解读世界。
摄影师总在纠结 “光圈够不够大”“快门有没有虚”,拍出来的照片像 “参数说明书”,工整却没温度;摄影家手里的技术,不过是 “讲故事的工具”,哪怕镜头漏光、对焦跑偏,只要能说清想讲的话,都是好作品。
拍过一位老农割稻子:有人用长焦拍 “金黄的稻浪”,参数完美却像幅年画;有位摄影家故意让镜头沾了点稻穗,逆光拍老农弓着的背,影子投在稻茬上像 “大地的伤痕”,画面歪歪扭扭,却让人想起 “汗水摔八瓣” 的分量。
技术对前者是 “枷锁”,对后者是 “拐杖”—— 前者为了技术牺牲故事,后者为了故事活用技术。就像用手机拍母亲做饭的摄影家,镜头里的油烟糊了画面,可母亲转身时围裙带起的风,比任何高清画质都动人。
摄影师眼里,摄影是 “能赚钱的技能”“能炫耀的爱好”,镜头对着热门打卡点、漂亮模特,像蜜蜂追着花蜜跑;摄影家的镜头,永远对着 “让他心疼或心动的东西”,哪怕没人看、没回报,也会像守着初心的老木匠,一点点雕琢光影。
有位拍了四十年胡同的影友,拍的照片没获过奖,却被街坊们称为 “胡同的史官”—— 他镜头里的门墩、门环、墙根的野草,藏着几代人的日子。有人问他 “图啥”,他说 “怕这些东西没了,后人连念想都没处找”。
这才是最本质的区别:前者把摄影当 “事”,后者把摄影当 “命”。前者追求 “被看见”,后者执着于 “不能忘”。
其实不必纠结 “家” 与 “师” 的头衔 —— 当你举起相机时,想的是 “怎么拍得好看”,还是 “怎么拍得让人心头发烫”,早已给出了答案。
下期:秋天来了,如何用慢门拍摄天高云淡的风景。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头条创作挑战赛##中国摄影圈##认证作者激励计划##手机摄影技巧##手机摄影#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