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岐黄滋沃土 医者绽芳华

袁岳鹏




在陇东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医者,他34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他心怀大爱,勇于创新,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就是庆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袁岳鹏。

1991年,袁岳鹏从甘肃中医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庆阳。他说:“我是庆阳这片土地养育出来的,我要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给家乡父老。”

从医以来,袁岳鹏先后在西峰区董志镇卫生院、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处从事临床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将满腔热情倾注到家乡的医疗事业中。经他诊治的患者纷纷夸赞道:“袁大夫看病认真负责,不仅医术好,态度也好,找他看病我们放心。”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袁岳鹏就将“医者仁心”四个字深深刻在心里,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只要患者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他刻苦钻研中医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力求用最简单、最实惠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参加工作伊始,袁岳鹏接触到饱受精神心理疾病折磨的患者。他结合专业所学,一头扎进这类疾病的诊治研究中。他先后在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庆阳市人民医院和庆阳市中医医院创建了精神心理科(神志病科),指导构建了精神心理疾病的中药治疗、西药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中西医并重的治疗体系。主持制订了精神疾病等疾病的系列协定处方,逐渐形成完整的精神疾病治疗体系。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承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我们医生不仅要多一分耐心,更要多一分理解。”袁岳鹏深知患者的痛苦,更心疼患者家属的不易。他将自己的电话和微信印制成名片,方便患者或家属及时咨询病情和用药调整,以小小举动传递着浓浓的医者温情。

近年来,庆阳市中医医院以“培名医、创名方、树名科、建名院”为发展理念,突出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袁岳鹏不仅在临床一线默默奉献,还积极参与医院管理工作。为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他倡导“一站式”服务,实施“床旁结算”;成立患者服务中心,为就诊患者提供咨询、引导等便捷服务;开设便民门诊,挂号费仅0.8元。切实解决了患者就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他长期坚持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义诊和帮扶指导、健康指导、健康巡讲等活动,积极弘扬岐黄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治未病”思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他担任了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带教4名专硕研究生;成立了袁岳鹏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带教学员10余名,不断整理挖掘岐黄中医药经验,擦亮庆阳“岐伯故里”这张名片。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并获2项国家专利。

袁岳鹏介绍,目前他正在牵头组建“岐黄医学”团队,通过整理、继承、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探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及推广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推介名医名方,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只要患者需要,我就会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为庆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袁岳鹏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他用坚守与奉献,诠释了一名医者的初心与担当,先后获“甘肃省名中医”“庆阳市领军人才”等称号。

王小艳




每周一早晨8点,庆阳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诊室外的座椅上就坐满了等候的患者。内分泌科主任王小艳快步走进诊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一忙就是八九个小时。这样的场景,在她26年的从医生涯中,已成为常态。

作为内分泌医生,王小艳经常会遇到糖尿病患者,因为在饮食中有诸多限制,患者为此很是烦恼。面对每一位患者,她都保持着耐心,细致周到地讲解饮食,鼓励患者在放松中管理,在管理中享受生活。

王小艳的门诊量平均每次60人至80人,多的时候则在百人以上。同事们都知道,她上午出诊的时候基本不喝水、不上厕所,只为多挤出时间与患者沟通,给予他们更多关照和鼓励。“我希望用温暖的光照亮他们的生命,做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王小艳说。

走进王小艳带领的内分泌科病房,温暖气息扑面而来:墙壁上的油画色彩明快,门框上贴着温暖治愈的标语。她说:“病房不该只是一张冰凉的病床,每一位患者在这里,都应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和被关爱。”在她的影响下,科室医护人员总是带着微笑,查房时多问一句病情,换药时多讲一句注意事项,融洽的医患氛围,让这里成为医院的“明星科室”。

这份对患者的责任与担当,同样延续在她对中医药的钻研中。王小艳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专业,尽管从医多年都与中医药打交道,但是9年前自己的一次就诊体验,让她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味药材、每一个方剂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对生命的洞察与智慧。”王小艳说。

王小艳先后师从多位经方大家,不间断外出跟师,并在临床应用实践。“真武汤合猪苓汤”“小建中汤合六味地黄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她在实践应用中,感觉经方疗效常常出人意料。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打生长激素也不长高、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等疑难病证,都取得了良好的治愈效果。这些病例,让她在临床中逐渐形成“西药稳基础、中药调根本”的诊疗模式,“中医药不仅能治病,更能调理全身机能,增强患者体魄,这种优势是西药无法替代的。”王小艳说。

针对现代人久坐少动、营养过剩导致的脾虚湿盛问题,她区分寒、湿、热、虚、阻等不同证型,灵活运用“温化寒湿”“苦寒燥湿”等方法,取得明显疗效。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近年来,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王小艳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中。她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无私分享给年轻医生,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在她看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更离不开一代代中医人的共同努力。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为自己能够从事这份事业而感到自豪。”王小艳表示,她将继续深耕中医领域,不断探索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

杨德祥




在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的诊室里,年过花甲的杨德祥正凝神为患者搭脉问诊。他指尖轻触腕间,目光专注温和,寥寥数语便精准捕捉到病症关键。

杨德祥出身五代中医世家,自幼便在祖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接触中医药文化,那些带着草木清香的药材和古朴的医理典籍,让他萌生了传承岐黄医术的志向。

20世纪70年代末,杨德祥进入甘肃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毕业后回到庆城县,成为了一名基层中医。

从医40余载,他的临床工作时间累计超过1万个工作日,带教实习生和医生百余人次。近5年来,他每年诊治的患者约3000人次以上,其中专科病人占一半以上。

杨德祥的从医之路,始终与基层医疗发展同频共振。2003年,他接过庆城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的重任,以改革魄力破解发展难题。2007年,他掌舵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将岐黄文化精髓融入医院建设,建立起涵盖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科等多个特色专科的诊疗体系,推出了一系列针对脾胃病、风湿病等地方常见病的特色中药方剂。

深耕中医临床多年,杨德祥在中医诊疗领域练就“独门绝技”。他擅长将传统辨证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肝胆病、脾胃病诊疗中形成特色方案,提出了治疗肝胆病的“三论学说”,即:疏肝升脾论、温阳排毒论、苦寒清胆论。“三论学说”指导临床实践,让许多饱受慢性肝病困扰的患者重获健康。对于眩晕、头痛、失眠等疑难杂症,他主张“标本兼治、身心同调”,通过中药调理与情志疏导双管齐下,取得明显疗效。

不仅如此,杨德祥对儿科杂病、妇科杂病也有深入的研究与丰富的诊疗经验。对儿科杂病,强调剂量适中,适时急投,中病即止;对妇科杂病,重视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轻剂缓图。他非常注意继承使用传统经方,并在反复使用经方的基础上融入个人临床实践,取得积极的治疗效果。

在繁重的诊疗工作之余,杨德祥笔耕不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岐伯与庆阳》等专著7部。从庆阳市“十大名中医”到甘肃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再到“基层名中医”,一项项荣誉见证着他的医者担当。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杨德祥“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称号,为他的从医生涯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杨德祥仍坚守在诊疗一线。他说:“岐伯故里的水土养育了我,能用中医技术服务乡亲,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这位白发医者用40年的坚守与奉献书写医者担当。

张智明




在宁县中医医院,张智明是一位深受患者信赖的中医专家,有不少患者慕名而来。他总是耐心倾听患者的每一句陈述,仔细观察舌苔脉象,开出切中病机的药方,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带来健康的希望。

从湘乐中心卫生院的年轻医师到宁县中医医院的副院长,34载春秋流转,张智明以仁心为灯,照亮患者求医之路;以医术为径,深耕岐黄之术传承沃土,践行着“大医精诚”的医者风范。

1991年,23岁的张智明怀揣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从甘肃中医学院毕业,走进了宁县湘乐中心卫生院。简陋的诊室、有限的设备,并未阻挡他治病救人的脚步。“那时就想着,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能治好病的本事。”抱着这样的信念,他白天接诊患者,晚上研读中医典籍,在实践中摸索,在钻研中精进,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他迅速成长。

2000年,张智明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担任宁县湘乐中心卫生院副院长。2009年,他走上宁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岗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服务患者的初心从未改变。“再严重的病人都不能放弃治疗,只有让病人看到医生的信心,病人才会有信心。”这是张智明常挂在嘴边的话。

多年来,他深耕中医消化内科、脑血管病及妇科疑难杂症治疗领域,尤其在中老年脑血管病和肝、胆、脾、胃疾病诊疗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案。作为医生,他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深夜出诊已是常态;作为医者,他常牺牲业余时间深入乡村,帮助基层医生解决诊疗难题。

2009年9月,一名重症胰腺炎患者被紧急送医,入院时已濒临死亡,病情反复不定。“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张智明当即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日夜守候在病房,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患者度过危险期,家属看着张智明布满血丝的眼睛,握着他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这样的抢救场景,在他的从医经历中不胜枚举。

2010年深秋的凌晨,张智明接到一位家属的求助电话,患者出现脑溢血前兆。他连夜驱车赶过去,给患者做理疗、煎药、指导用药,直至患者病情平稳才离开。此时天已微亮,他顾不上休息,径直走向了清晨的诊室。

医术之外,更见仁心。多年前,一名来自农村的19岁患者,因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急需治疗,张智明在得知患者的家庭情况后,主动垫付费用,及时为患者实施栓塞治疗,挽救了年轻的生命。出院时,患者的父亲拉着他的手,含着热泪说:“张院长,你真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啊!”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他仁心行医的生动注脚。

在临床实践的同时,张智明从未停止学术探索的脚步。他深知,中医药的传承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积淀。多年来,他将临床经验悉心梳理,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他参与的科研项目“双蛇饮治疗痹证”“续骨散治疗骨折临床研究”“乌贝紫河丸治疗胃病的临床研究”等获得市、县级奖项,用科研成果助推中医药发展。

2011年,张智明被甘肃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医德医风先进”,2018年,他荣膺“庆阳市名中医”称号。近年来,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岐黄文化传承上,“张智明基层名中医工作室”成立后,他挑选7名优秀继承人,手把手传授诊疗经验,带领他们整理经验方,研读中医经典。

作为宁县政协委员,张智明始终心系全县卫生事业发展。2024年,他提出的“做好慢性病防、治、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采纳。在他的推动下,各部门协同发力,逐步完善健康管理体系,让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惠及更多群众。

刘明仁




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岐黄文化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的千年智慧到如今生机盎然的杏林景象,无数医者扎根于此,守护百姓健康。刘明仁,便是这片土地上岐黄之术的坚定践行者与传承者。

自1997年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刘明仁便以一颗赤诚之心,在这片孕育着中医药文化的土地上深耕20余载。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医师到如今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他在中医脾胃病诊疗领域不断探索钻研,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诸多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为无数饱受脾胃疾病困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走进西峰区人民医院的“名医堂”,刘明仁的诊室里总是飘着一股淡淡的药香,那是陇原道地药材特有的醇厚气息,也是他20余载从医路的独特印记。多年来,他的身影频繁穿梭在门诊诊桌、住院部病床与针灸理疗室治疗床之间,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患者望闻问切、辨证施治。“中医讲究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要成为健康宣教的引领者,引导患者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念,从生活起居、饮食调理等方面做好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刘明仁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甘肃名中医,刘明仁深知陇原中医药资源的宝贵。他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深入挖掘本地中医药优势,将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等道地药材巧妙融入日常诊疗中。凭借“银针起落通经络,汤药温醇润脾胃”的针药并用之法,他帮助众多患者摆脱病痛。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唤醒沉睡的肢体知觉,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以温和有效的儿科方药,守护陇原孩童的健康成长。

近5年来,刘明仁年均门诊量达8000多人次,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患者对他的深深信赖与认可。

在临床诊疗之外,刘明仁在科研与传承的道路上同样步履不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甘肃名中医”的使命与担当。他主持的市级科研课题中,有2项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均源于他对陇原地区多发病的深入研究,切实解决了临床诊疗中的诸多难题。此外,他还积极参与4项科研项目,始终聚焦陇原道地药材的开发与应用,为推动本地中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西峰区人民医院依托岐黄文化发源地独特优势,以“优势专科+贴心服务”系统整合中医精髓与现代健康需求,推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名医堂”的设立正是医院搭建的传承岐黄薪火、服务百姓健康的重要平台。

作为“名医堂”的骨干力量,刘明仁不仅在这里接诊患者,更将其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青年医师的阵地。他肩负起甘肃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的重任,毫无保留地将所学倾囊相授。带教弟子时,他总不忘反复叮嘱:“要守好陇原中医的根,让岐黄之术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年轻的中医药人才不断成长,为陇原中医药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如今,刘明仁依旧坚守在临床一线,在繁忙的诊疗工作后,他还会定期前往社区开展坐诊与健康讲座,推动中医药服务从“诊室”逐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他始终践行“为陇原百姓护健康”的誓言,如陇山般沉稳,似渭水般绵长,怀揣赤诚之心,在岐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养生   庆阳   医者   沃土   甘肃   芳华   文化论坛   患者   中医药   中医   宁县   健康   中医学院   诊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