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赵奕 上海报道
首发、首展、首秀、首店……上海,正以“首发力”重新定义城市商业生态的规则。
4月23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海关印发《关于加力促进上海市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下称《措施》),其中提到,对3月至5月“首发上海”活动期间的展会新品首发活动上浮补贴金额,给予不超过30%、最高60万元的补贴。同时,试点首发进口消费品检验便利化措施和首发进口化妆品快速通关模式。
“上海的首发经济已从单纯的政策扶持转向生态系统构建。”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首发经济的磁场效应源于其独特的要素聚合能力。作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跳板,上海同时具备消费市场纵深和供应链敏捷响应的双重优势。
上海打造首发经济高地
为提升展会新品首发能级,《措施》中提到,对在上海市举办的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消费品类展会上,举办全球首发新品活动的参展商,按照设计创新、发明专利等维度进行评价,对其展位租赁、展台搭建与设计、宣传推广等实际投入总额,给予不超过30%、最高50万元的补贴。对3月至5月“首发上海”活动期间的展会新品首发活动上浮补贴金额,给予不超过30%、最高60万元的补贴。
同时,上海将试点首发进口消费品检验便利化措施和首发进口化妆品快速通关模式。对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等进口商品,采用合格保证等多种便利化合格评定程序,推行差异化检验模式,提升通关效率。推进在上海市参与首发首秀首展的非销售进口化妆品,免于提交进口特殊化妆品注册证书、进口普通化妆品备案凭证,免于中文标签检验,免于实验室检测。
“上海此次针对首发经济的政策组合拳,精准击中了企业在创新和市场拓展中的痛点。”朱克力表示,通过展会新品首发活动的补贴上浮,直接降低了企业在高风险市场试探期的成本压力,相当于用财政杠杆撬动市场活力,鼓励更多品牌将新品首发作为战略举措。而进口消费品检验便利化和化妆品快速通关试点,则是从交易成本入手,缩短新品进入市场的时间窗口,这对讲究时效和新鲜度的消费品行业至关重要。
“政策背后体现的是上海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的深刻理解,首发经济不仅是新品展示,更是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体现。但要警惕政策红利被短期投机行为稀释,需在流程透明度和企业资质审核上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确保资源流向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朱克力如是说。
作为首发经济的领跑者之一,早在2015年,上海便在全国率先提出要抢抓首店经济,吸引国内外品牌到沪开设首店,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5月,上海又率先发布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政策措施1.0”,陆续推进7个区建设首发地示范区推出了全国首份首发经济团体标准,发布了首个首发经济活跃指数,并首创了“全球新品首发季”和“拥抱进博首发季”标杆活动。
2024年5月,上海推出“首发经济政策2.0”,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市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每年3月至5月,举办“首发上海·FIRST in Shanghai”全球新品首发季,吸引更多高品质、高流量的国内外品牌参与活动,来沪首发、首秀、首展、首店,释放“首发上海”集聚效应。今年3月,上海再次升级,推出“首发上海3.0”,发布10项支持措施,从展会支持、通关便利、财政激励等多个维度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全球新品的首发环境。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已累计吸引超过3500个品牌举办首发活动,全年新增首店1269家。其中,全球及亚洲首店14家,全国及内地首店202家,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17.02%,同比2023年增长28.6%,数量与质量均稳居全国首位。
从新品首发到首店落地,再到总部设立,上海已形成完整的首发经济生态链。例如,本届上海车展带动仰望汽车全国最大中心店落地虹桥,正体现了“首展—首店—总部”联动效应。
“上海首发经济的强劲发展得益于其经济基础、政策环境与市场活力的三重支撑。”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教授王春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4年上海GDP居全国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834元,为首发经济提供坚实需求基础。从“首发上海3.0”政策到此次新增措施,形成“制度设计—资金支持—保障配套”闭环,构建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首发首店地标性载体及网络新品首发平台。此外,上海在全球零售商集聚度排名全球第二,一线国际品牌覆盖率98%,进博会溢出效应显著,每年新设首店数量全国第一,形成“进博会+时装周+首发季”的全球新品发布平台。
点燃消费新动力
今年以来,上海密集推出全球首店落地、新品首发以及潮流首秀活动,持续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记者从上海商务委员会官方获悉,仅本周,上海便有宜家“斯德哥尔摩系列”首发、COOL PINGU便利店主题首展、村上隆OHANA HATAKE沉浸式花园首展、GRVR GROVE首店、HOKA全球首家旗舰店等十余场首发活动。
“财政上‘给力’,通关上‘给快’,监管上‘给松’,核心目的就是让‘首发’变得更容易、更顺畅、更具确定性。”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是城市在争夺“新品发布权”这项稀缺资源时,向全球品牌释放的“友好信号”。政策背后,反映的是城市在供给侧的主动改革:不靠传统让利,而是靠“首发效率”去抢占品牌心智高地。
“首发经济不仅能够促进城市消费升级,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首发经济,不仅包括首店经济,还包括新品牌、新科技、新模式等创新领域的首发活动。”某全球咨询公司商品战略顾问总监潘俊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城市而言,要更好地推动首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推动创新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发展氛围。同时也要注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首发经济在政策层面得到了极大地支持。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中心城市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鼓励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首发或同步上市新品”。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首发经济成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并将其列为2025年扩内需的重点举措之一。
除上海外,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也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首发经济发展。4月17日,浙江省商务厅联合其他9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7年,全省将引进超过2000家各类首店,其中包括200家高能级首店和超过20家全国级别及以上的首店,孵化50个以上浙江本土首发品牌,并培育20家以上总部型企业,以促进首发经济产业规模的大幅增长。
在霍虹屹看来,一个城市是否具备首发吸引力,取决于它能否让一款新品“红得起来、卖得下去、传得出去”。
“首发经济不仅是消费的先行指标,更是城市‘吸引力与创新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品牌愿意把新品的‘第一次’交给你,意味着它相信这座城市能为产品赋能、为市场试水、为声量加码。”霍虹屹如是说。
接下来,如何将“首发牌”打好,推动消费市场向高端化、国际化、数字化迈进,上海仍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