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用关税壁垒绞杀中国经济命脉,此时竟有人因一句企业内部的“无心之言”,对海归群体举起 “间谍” 标签大棒 —— 这是无知误判?还是在关键战场背后 “捅刀子”?
某“老总”直言:海归里有间谍,我不用
海归是什么角色?是带着海外技术积累投身 “卡脖子” 领域的攻坚者,是凭借国际视野为中国企业出海铺路的助力者。在芯片设计的核心岗位上,不少海归科研人员正突破技术封锁;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研发中,他们带回的前沿理念加速产业升级;在跨境贸易的规则研究里,他们用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这些深度参与技术突破和市场开拓的人,是中国突破外部封锁的 “重要生力军”,却被粗暴地扣上 “潜在威胁” 的帽子,何其荒谬!
海归博士潘锦功:智勇双全破美阴谋
更危险的是这种 “标签思维” 的蔓延:今天用 “个别案例” 扫射整个群体,明天就能把正常技术交流打成 “窃密”,将商业合作歪曲成 “渗透”。当海外人才因偏见对回国发展望而却步,当出海企业因莫须有的猜忌在国际市场寸步难行,中国技术创新的 “外部智力补给” 会缩水,全球市场开拓的 “一线经验智囊” 会流失 —— 这正是美国最想看到的 “不战而胜”!
出海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的路
贸易战打到深处,拼的就是 “内能不能乱”。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市场围堵,本质是害怕中国凝聚一切可用力量实现突围。
此时放大“海归里有间谍”的舆论影响,就是主动给敌人递刀子,替敌人拆解 “人才护城河”。那些挥舞标签的人,或许看不见无数海归在科研一线的默默耕耘,看不见他们为中外技术对接、商业合作搭建的桥梁,更不懂 “猜忌只会让亲者寒心、仇者得利” 的道理。
2024海归人才福田行
当偏见开始切割奋斗者的队伍,比关税壁垒更可怕的 “信任危机” 已经萌芽。细思极恐之处在于:我们或许能扛住外部的高压制裁,却难防内部的 “自我绞杀”。摒弃这种危险的思维病毒,让我们一致对外,才是对贸易战最有力的回击!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