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编辑|朝暮古今
花费3个亿,去打捞一个沉船,到底值不值?
2007年,我国花了1.5亿打捞了一艘沉船,还花费1.5亿给它量身订做了一个“水晶宫”。
当时很多人称,这简直太疯狂了,一艘破船根本就不值得这么多钱,有那钱还不如去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然而之后,当船舱开启的瞬间,所有在场的人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了。
那么这艘沉船从何而来?舱内究竟隐藏着什么?

本文图片、描述源于网络,旨在弘扬正能量,无不良引导。若涉版权或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即刻删除。内容信息可靠,部分情节为提升可读性或有虚构,仅供参考,望理智阅读
2007年,广东阳江海域,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起重船正进行着一项世界前所未有的工程——将一艘800多年前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
“南海一号”被打捞上岸后,考古人员开始了细致的清理工作。
而当真正进入“南海一号”内部,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艘船全长30.4米、宽9.8米,放在当年就是妥妥的“海上巨轮”。
更让人惊喜的是,船体保存得相当完好,不仅没有侧翻,木质还坚硬得很,用工具敲一敲,能听到“铛铛”的清脆响声,完全不像沉睡了800多年的老物件。
要是说船体让人惊喜,那船上的文物简直就是“震撼级”的。

之前专家估算船舱里能有6万到8万件文物,结果最后挖出来的金、银、铜、瓷、玉等各类文物,足足有18万件!
数量直接翻了倍还多,说它是“水下文物宝库”一点都不夸张。
这些文物里,瓷器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来头都不小——不少是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景德镇窑这些南宋著名窑系的作品。
要知道,这些瓷器在海底待了800多年,却依然洁白如玉,比陆地上出土的同时期瓷器品质还好得多。
除了瓷器,船上还有不少宝贝:金银器闪闪发亮,铜锡器造型精致,金叶、银铤保存完整,就连漆木器都没怎么损坏。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文物上还印着店铺名称、地名等戳记,就像给这些文物“打了标签”,为研究当时的商业情况提供了直接线索。

如此多的文物,也让所有人都兴奋的不得了,毕竟这样,也说明了所有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打捞“南海一号”的过程有多艰难,整整花费了15年。

其实发现“南海一号”这件事情还要从1987年说起。
当时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翻到荷兰文献,得知18世纪东印度公司的“莱茵堡号”沉船,沉在我国广东阳江上下川岛附近海域,船上还装着6箱白银和300多吨锡锭。
他们立马找中国广州救捞局合作,想把这艘沉船捞上来。双方团队在海上找了好一阵子,总算发现了一处沉船遗迹。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抓斗深入海底再升上来时,里面根本没有大家期待的欧洲白银,反倒有一条1.72米长的金腰带,还有一大堆中国古瓷器。

我国的考古人员一看就明白,这根本不是要找的外国沉船,而是咱们中国古代的沉船。
中方当即停止了合作打捞,还让英国团队离开了。
后来经过专家研究,判断这艘沉船应该是宋代的,于是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南海一号”。
这可把专家们高兴坏了,毕竟终于能亲自打捞咱们自己国家的沉船了。
要知道在这之前,甚至面对自家海域里的宝藏,咱们根本没能力守护。

就在“南海一号”被发现的前一年,有个英国打捞者从中国南海捞走了15万件青花瓷器,后来在荷兰拍卖,卖了2000多万美元。
更让人揪心的是,曾经有一艘唐代沉船在东南亚海域被发现,打捞者开价6亿元想卖给中国,可当时国内博物馆资金有限,根本买不起,最后这艘沉船被新加坡博物馆以5亿元买走了。

而这次专家们的高兴劲儿没持续多久,更大的难题就来了:当时中国水下考古的情况特别尴尬,咱们连一支专业的水下考古队伍都没有,好多考古学家甚至连潜水设备都没见过。
为了不让类似的悲剧再发生,国家当时就下定决心,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机构,开始培养属于咱们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
但培养队伍、发展水下考古技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所以“南海一号”只能暂时留在海底,等着条件成熟的那一天。
这一等,就等了15年。

在这期间,考古队为了保护它,只能把沉船的位置严格保密。
负责警戒保卫的支队,为了不让渔民在此拖网、抛锚这些行为对沉船造成破坏,还特意编了个“善意谎言”:“海底有二战时期某国军队扔下的炸弹,在这儿捕鱼太危险!”

到了2002年,中国水下考古队终于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试掘。
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仅仅4平方米的打捞范围内,居然捞起了大约4000件文物,而且绝大多数都完好无损。
这一下,考古人员立马意识到这艘沉船的价值可不一般:它很可能是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简直就是个“水下宝藏库”。

可面对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根本不够用。
这时候,专家们大胆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案——整体打捞,打算给“南海一号”来个“整体搬家”。
为了实现这个方案,2007年中国专门打造出了具备4000吨起重能力的“华天龙”号工程船,就为打捞做好了准备。
这个打捞方案也特别牛,堪称世界首创:先制作一个巨型沉箱,把“南海一号”和它周围的淤泥一起整体封装起来,接着在箱底插入钢梁,最后再用“华天龙”号把整个沉箱吊起来。

不过,想法再好,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容易,现实和想象差得还不少。
在整个打捞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难题。甚至在最关键的环节,第一根海底钢梁都直接扭曲变形了。
但队员们也没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硬是凭着过硬的技术和毅力,把这些难以想象的挑战一个个都战胜了。
终于,在2007年12月22号,随着“华天龙”号的起吊,“南海一号”成功浮出了水面,大家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但与此同时,打捞成本也创下了天价纪录:光临时码头修建就耗资1400多万元,两艘打捞船一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总的打捞预算接近1.5亿元。

而且,为了安置这艘千年古船,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还专门建了一座造型独特的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博物馆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就是专门为“南海一号”量身定做的“水晶宫”,那是一个深12米的巨型玻璃缸,装着“南海一号”沉船的沉箱就安安静静地放在缸内的海水里。
这里的水质、水温和环境,都和沉船当初沉在海底的位置完全一样,就像给“南海一号”还原了原来的“家”。
这个“水晶宫”博物馆的造价同样是1.5亿元,算下来,整个项目总费用高达3亿元人民币。

不过,“南海一号”的打捞保护费用高达3亿元,这也让不少人疑惑:花这么多钱在一艘南宋沉船上,到底值不值?
广州市中国古瓷研究会会长赵自强的话给出了答案:“‘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没法简单用金钱衡量。”
确实,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光是这“三个最”,就足以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的“活标本”。

而且,船上的文物还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比如发现的鎏金腰带、镶宝石金戒指,还有像阿拉伯人用的喇叭口瓷盘,甚至两具眼镜蛇遗骨,都暗示船上可能搭载过阿拉伯、印度商人。
这一下,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仿佛一下子就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如今,在“水晶宫”里,游客通过水下观光走廊就能亲眼看到这艘古船。
透过玻璃,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艘船,更是一段被定格的历史,一个关于海洋、贸易和人类交流的古老故事,静静诉说着800年前的海上传奇。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中国南海发现的八百年前神秘沉船,打捞过程有多难?

光明网——这艘800年前沉没海底的古船,如今让无数人惊叹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