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杨振宁是中国鼎鼎有名的人物,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事业顺遂的时候。
杨振宁同时还收获了爱情,他的妻子杜致礼,和杨振宁的恋爱,几乎是小说一般的浪漫剧情,让人赞叹不已,而杜致礼更是被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1927年的12月29号,杜家院子里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这个女孩就是杜致礼,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杜致礼生活的还比较安稳,吃穿不愁,和他的父亲杜聿明分不开联系,毕竟,杜聿明可是国民党里面的高级将领。
身份极为重要,一般也没有人敢闹什么幺蛾子,身为将军的杜聿明,希望女儿能够独立自足,有自己的想法,而是成为别人的附庸。
为此,杜聿明态度相当坚决的让自己的女儿去上学,杜致礼聪明又美丽,温文尔雅又知书识礼,在学校里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如果说,学生生涯里对杜致礼未来影响最大的一段经历的话,还得是她17岁的时候,在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那段时光。
因为,当杜致礼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读书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的杨振宁,在机缘巧合之下也来这里当了老师。
两个人以师生关系相处,极为的融洽,杜致礼把杨振宁视为良师,杨振宁对杜致礼这种求学好问的精神也相当欣赏。
不过,师生关系维持的相当短暂,因为杨振宁没过多久,就去国外留学了,而杜致礼,从中学毕业之后,也顺理成章的考入了北平辅仁大学的外文系。
如果不是之后的一次遇见,杜致礼和杨振宁两个人或许会成为彼此记忆里的一个过客,然而世事奇妙,两人之后却成为了夫妻。
不过先不说这个,我们先说回杜致礼的求学生涯,那个时候,国内飘摇变幻,国民党和共产党斗争的如火如荼。
身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为了不让女儿被波及,可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杜聿明忍痛将女儿送去了美国,让杜致礼在美国继续学习。
杜致礼也是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学习起来相当认真,虽然在国外没人监督,但是依旧兢兢业业,在美国的韦尔斯利学院学习结束之后。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又进入了蒙特圣文森学院学习,一个人在国外求学是相当孤独的。
杜致礼也免不了思念家乡和亲人,在这种时候,杜致礼就会跑到附近的中餐馆,去吃一顿中国菜,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22岁那年,杜致礼和往常一样来到了普林斯顿的中餐馆,这时候的杜致礼已经出落的风华正茂了,身上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追求者众多。
而杨振宁,恰好也在那个饭馆吃饭,说起来也真是缘分,毕竟,两个人无论谁早一点晚一点,可能导致这次异国他乡的重逢不会发生。
人生有几大幸事,他乡遇故知绝对榜上有名,虽然两个人的容貌经过岁月的打磨,都已经发生了些微的变化。
但是杨振宁和杜致礼依旧很快地认出了彼此,他们在中餐馆,一边享受美味的佳肴,一边倾诉自己内心的话语。
很快,两个人就变得熟悉起来,时常聊天,时常一起吃饭,时常约会,一个博学多才,一个知书识礼,异国他乡相似的处境,让两个年轻人的心快速就靠在了一起。
于是,杜致礼和杨振宁顺利地坠入了爱河,对于两个年轻人想要在一起的决定,双方的父母都没有反对。
因此,在四九年相遇之后,仅仅过了一年,两个人没有经历任何阻拦,就顺利地进入了婚姻的殿堂。
和如今的许多年轻人结婚之后,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吵架不断不同,杜致礼和杨振宁两个人几乎没怎么红过脸。
因为知道杨振宁的研究工作相当辛苦,为了让丈夫能够专心投入到事业中去,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杜致礼,也慢慢地学起了做家务。
从最开始的陌生,到后面,做起家务来已经相当的得心应手,在生了孩子之后,孩子的教育工作也落到了杜致礼身上。
可是杜致礼无怨无悔,面对妻子的付出,杨振明虽然工作忙碌,但是却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毕竟忙碌一天回家之后。
热乎乎的饭菜不是突然就能出现在桌子上的,脏兮兮的衣服也不是随便就能变干净,孩子也不是不需要人照顾就能长大的。
夫妻两人互相体贴,日子过得非常甜蜜,结婚之后过了两年,已经出国很久的杜致礼,收到了家里母亲的来信。
母亲的年纪大了,杜致礼放心不下,特意赶回国陪伴了母亲一段时间,对于妻子的这个决定,杨振宁也是大力支持。
再次回到美国之后,杜致礼又成为了杨振宁背后的女人,而杨振宁,也没有辜负杜致礼的付出,凭藉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干。
在1957年的时候,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人获得这样的奖项,是极为不容易的。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杨振宁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天才,在那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
杜致礼陪同杨振宁出席,意气风发的物理学家,站在妻子旁边,贴心的照顾,而杜致礼一举一动都相当得体,中国独特的风韵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那一天,不知道有多少人感慨,杨振宁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不仅有完美的事业,还有完美的爱情。
随着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的工作结束,一家人离开了生活很久的普林斯顿,来到了长岛,又在那里定居下来。
在国外的那些日子里,夫妻两人始终关注着国内的发展,而国内的领导人,对于杨振宁和杜致礼这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也是相当重视。
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在杜致礼28岁那年,杨振宁回国和国内的其他科学家一同探讨知识,促进彼此发展,周总理甚至亲自接见。
在回国的这段时间里,夫妻两人和国内的许多人才接触,比如邓稼先同志等等,这些呆在国内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想要报效祖国,想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这种思想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杨振宁夫妇,他们也把回国提上日程。
不过优秀的人才想要回国,总是受到阻挠,再加上考虑到杜致礼的母亲生活在台湾,回国这件事情也就搁置了下来。
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两个人才彻彻底底的宣告回到国内,在清华大学居住了下来,这里的学生都很好学。
学习氛围浓厚,学识渊博的杨振宁居住在这里,让那些学生也更加有干劲,不过,人嘛,总有年老的一天。
随着年纪增加,许多不注意的小毛病逐渐变成了大问题,做事利落,温柔可靠的杜致礼,也避免不了患上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的命运。
而杨振宁这个时候总是在旁边悉心的照顾,在妻子75岁那年,还大张旗鼓的举办了生日宴会,希望杜致礼可以长命百岁。
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同一年,杜致礼就因病去世了,陪伴了大半辈子的妻子去世之后,杨振宁的心里不免感到孤独。
就算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回到家中,也没有人可以分享,空荡荡的家里没一点人情味和烟火气。
杨振宁和杜致礼的感情其实是受人赞叹的,而杨振宁作为科学家,同样相当的受人敬仰,如果说杨振宁这一辈子受到最大的议论。
那还是和翁帆的爱情故事,在杜致礼还活着的时候,夫妻两人其实就已经见过翁帆,不过那时候杨振宁只把翁帆当作可靠的后辈。
而翁帆也把夫妻两人当作令人敬重的前辈,日常生活也只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发一些邮件表示祝贺。
在杜致礼去世之后,为了安慰杨振宁,两个人的书信往来变得愈发频繁,一来二去的竟然产生了异样的感情。
在2004年的时候,杜致礼去世才一年,杨振宁和翁帆就在北京结婚,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当然,在现代社会,婚姻自由,大部分人并不反对二婚,人们之所以反应如此剧烈,主要是两人年龄差距太大了。
这个时候杨振宁都82岁了,而翁帆才28岁,虽然周围人不理解,不过翁帆却觉得呆在杨振宁旁边,仿佛呆在了象牙塔一般。
日子轻松又平衡,对这种生活很满意,杨振宁也因为有了翁帆的存在,不再觉得孤独,虽然最开始不被看好。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议论声也逐渐小了下去,杨振宁从来没否认杜致礼的付出和重要性,对第一任妻子心怀感激和爱。
无论时间怎么推移,这一点应该是不会改变的。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