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第一火药桶!印巴死磕 76 年,克什米尔的“前生今世”



印巴冲突升级,继之前双方哨所互相射击之后,这次更是直接互射导弹,印度宣布武装部队深入巴基斯坦进行“作战行动”,巴基斯坦也说了他们击落多架印度战机,包括印度的最新战机,来自法国的阵风。

而且这一切都是源于那个堪称 “南亚剧本杀” 核心现场的地方 ——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原本只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下一片高地,却因复杂的历史 “狗血剧情”,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不断的 “火药桶”。今天咱就按照 “历史剧本” 的顺序,扒一扒这片神奇土地的前生今世。

01.古代:文明的 “大转盘”

克什米尔的 “故事开篇”,堪称一部文明交流的 “奇幻大剧”。

早期它是多个文明的 “交通枢纽”,早期他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就是和希腊打得稀里哗啦的大流士大帝的波斯帝国,后来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国 “打卡” 统治,当时这里简直就是古代世界的 “网红旅游地”。

玄奘取经路线

而在我国汉武帝时期,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克什米尔就和咱们中国有了 “跨省交流”,开启了友好往来的 “先河”。到了 4 - 8 世纪,佛教文化在这儿 “大放异彩”,唐太宗时期,著名的玄奘大师都来过这里 “游学打卡”,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 里留下了珍贵记载,给克什米尔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时候的克什米尔,就像一个文明的 “大转盘”,各种文化、宗教在这里交汇融合,热闹非凡。

02.中世纪:伊斯兰教 “闪亮登场”

翻来西亚、中亚乃至南亚的历史,可能很大一部分章节是伊斯兰的扩张史。

7世纪,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和麦地那诞生后,一直逐渐向外扩张。西亚、北非、中亚乃至南亚、东南亚都被伊斯兰教所扩张蔓延,而且他们所到之处,基本上都“伊斯兰化”。

印度引以为傲的泰姬陵是伊斯兰建筑

在从中亚通往南亚的要道,克什米尔面对着伊斯兰化,可谓首当其冲。从阿拉伯帝国、花剌子模到帖木儿帝国,随着中亚全部伊斯兰化,克什米尔的伊斯兰化似乎不可避免的。

公元1339 年,沙阿・米尔成了克什米尔第一位穆斯林统治者,开启了沙阿・米尔王朝,伊斯兰教就此正式登上克什米尔的 “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场华丽的 “登场秀”。

在接下来的五个世纪里,穆斯林君主们 “你方唱罢我登场”,处于中亚和南亚交界处的克什米尔,先后被莫卧儿帝国和阿富汗杜兰尼帝国 “接管剧本” 。特别是莫卧儿帝国,它的创始人巴布尔,是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帝国的后裔。帖木儿帝国当年在中亚是 “大哥大” 般的存在,帖木儿本人虽然是瘸子,但却堪称 “战争狂人”,四处征战扩张领土,最牛的时候,把奥斯曼土耳其都给打服了。巴布尔继承了祖先的 “战斗基因”,在中亚 “混得不太如意” 后,果断跑到印度次大陆 “创业”,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和帖木儿帝国一样,莫卧儿帝国也是伊斯兰化的帝国。他们统治克什米尔期间,大力推动伊斯兰教的传播,许多当地居民受其影响,改信了伊斯兰教 ,最终形成了如今穆斯林在克什米尔占据多数的现实。

03.近代:英国 “搅屎棍” 上线

时间来到近代,和印度其他地方一样,克什米尔的命运也被英国 “狠狠拿捏” 了。

19世纪中叶,英国人已经将印度占为“英属印度”,并成为英国最肥美的一块殖民地。但彼时的克什米尔正在锡克人的卡尔萨王朝的统治之下,还并未归属“英属印度”。


1845年英国和锡克人之间的战争爆发,到1846 年,锡克人在第一次英锡战争中 “战败躺平”,英国转手就通过《拉合尔条约》和《阿姆利则条约》,把克什米尔当成 “二手商品” 卖给了英属印度的查谟王公古拉布・辛格。从此,克什米尔成了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表面上由信奉印度教的查谟王公统治,实际上是真正的 “幕后老板” 是英国。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为了方便管理、维护自身利益,英国推行 “分而治之” 的政策,疯狂挑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故意在两个邻居之间扔 “矛盾炸弹”,看着他们闹得不可开交,自己好坐收渔利。英国这波 “神操作”,直接给后来印度的分裂和克什米尔问题埋下了超级大 “雷”,后续的冲突和纷争,很大程度上都能追溯到英国的这波骚操作。克什米尔原本还算平静的 “生活”,被英国搅得 “鸡飞狗跳”,一场大戏即将开场。

04.现代:印巴分治,“狗血剧情” 上演

1947 年,“日不落帝国”落幕,英国决意要从南亚 “拍拍屁股走人”,但走之前,英国人搞出个 “蒙巴顿方案”。英国人可能本来想着 “快刀斩乱麻”,结果却给克什米尔整出了个世纪大难题,直接开启了 “狗血剧情” 模式。


其实所谓“蒙巴顿方案”,就是英属印度的末代总督蒙巴顿搞出的“印巴分治”方案,将整个印度地区分为两个“自治领”,然后这些英属印度的土邦可以根据宗教信仰自愿选择,于是印度教的印度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就诞生了。

这种方案看似合理,但是实际操作上却有很大问题,因为印度的众多土邦中,不可能在某一个土邦中完全是印度教徒亦或全都是穆斯林,所以所谓的“自愿选择”实际上矛盾重重,而这种情况在克什米尔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 77% 的人口是穆斯林,从宗教信仰来看,他们 “一心想加入” 巴基斯坦;可克什米尔的土邦王哈里・辛格却是印度教徒,而这位大哥一开始 “谁都不想跟”,一门心思想保持独立,意图上演一把“化家为国”的戏码。

但是,到了1947 年 9月,哈里・辛格还在举棋不定,克什米尔境内的穆斯林实在等不及了,直接 “揭竿而起” 反抗辛格,试图直接加入巴基斯坦,而且还得到了巴阿边境穆斯林武装的 “外援”。到了1947年10 月 24 日,他们的“自由克什米尔政府”成立,并宣布加入巴基斯坦。

这下哈里・辛格慌了,赶紧宣布加入印度。这一操作瞬间点燃了印巴之间的 “战火”,原本算是克什米尔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内战”,直接变成了印巴双方大战,于是乎第一次印巴战争正式 “开锣” 。

此后,印巴之间又陆续爆发了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还有 1999 年的卡吉尔冲突。每次冲突都像是一场 “激烈的剧本杀”,双方不断 “加戏”,围绕克什米尔的纷争就没停过。这片土地上战火纷飞,百姓们的生活也被搅得一团糟。

双方都对克什米尔势在必得,寸土不让,巴基斯坦还特意将首都从第一大城市卡拉奇,迁到毗邻克什米尔的伊斯兰堡。

后记:火药桶仍在 “冒烟”

如今,克什米尔地区依旧处于分裂状态,分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控制的区域包括查谟、克什米尔谷地与拉达克;巴基斯坦控制的区域为自由克什米尔与吉尔吉特 - 巴尔蒂斯坦。

多年来,尽管国际社会一直在呼吁印巴双方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但由于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分歧巨大,和平谈判的进程艰难曲折。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的交火事件时有发生,小规模冲突不断,这个 “火药桶” 仍在时不时 “冒烟”。当地民众长期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下,渴望和平却又无奈地承受着冲突带来的痛苦。

而这次双方的大打出手,是火药桶发威的又一次例证,而在我们能看到或者看不到的未来里,和平距离克什米尔,似乎永远都遥遥无期。

#印巴冲突再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克什米尔   南亚   今世   前生   印度   帝国   穆斯林   巴基斯坦   英国   伊斯兰教   伊斯兰   土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