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王毅外长与伊朗外长通话,将伊朗袭击以色列定义为"行使自卫权",美国随即如惊弓之鸟般反应。
美众议院以383票对11票高票通过涉华法案,将中国金融机构从伊朗购买石油定义为"重大金融交易",实施制裁。
这背后折射何种地缘政治博弈?美国急切切断伊朗石油出口,又想达成什么目的?
白纸黑字的制裁法案,美国人挥舞得好不热闹。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的这项制裁法案,堪称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大戏。表面上是因为伊朗袭击以色列,实则是王毅外长将其定义为"行使自卫权"的言论刺痛了美国敏感神经。这种条件反射般的反应,暴露了美国对中国日益增长影响力的不安。
制裁法案将中国金融机构从伊朗购买石油定义为"重大金融交易",声势浩大地扩大了所谓二级制裁的适用范围。这种制裁手段本质上是美国的"长臂管辖",试图将美国国内法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
有趣的是,越是衰落的帝国,越是喜欢挥舞制裁大棒。仅在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财政部就多次宣布制裁协助伊朗向中国供应石油的实体和油轮。但这些纸面上的獠牙,真能咬断中伊两国的经贸纽带吗?历史早已给出答案——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如同给铁板上钉钉子,徒劳无功。
美国的这种行为,从国际法角度看实在经不起推敲。联合国安理会没有授权,美国单方面实施的所谓制裁,本质上只是一国国内法的域外适用。当美国试图用这张纸面獠牙恐吓全球,实际上暴露了其在多极世界中影响力渐失的焦虑。
美国抓狂不是没有原因的。当中伊两国交易绕开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时,相当于在美元霸权的城墙上凿开了一个小口子。要知道,2025年第一季度伊朗石油出口的80%流向中国,日出口量约150万桶,这可不是小数目。
特朗普政府回归后,中美关系明显陷入更加复杂的博弈态势。白宫网站公开威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245%的关税,美国财政部频频制裁中国企业,这些动作仿佛一只被惹怒的大象,在瓷器店里横冲直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美国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同时又不想放弃对全球贸易的控制权,结果就是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
中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战和制裁威胁,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在逐步升级。从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到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再到与埃及举行"文明之鹰-2025"空军联合演习,都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与美国进行全方位博弈的能力和意志。
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反制措施上,更体现在寻找替代方案的创新思维中。
美国在制裁中国企业时往往打着"防止伊朗研发武器"的旗号,实则是因为人民币结算机制动摇了石油美元的根基。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能源交易的结算工具,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拥有了部分货币发行特权。美国长期以来享受的"印钞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中,中国的步伐虽然谨慎但坚定,而美国的反应则越来越歇斯底里。这种货币体系的变革,将重新定义未来国际经济秩序的基础。
揭开道貌岸然的外交辞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双标教科书。当以色列轰炸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时,美国选择性失明;当伊朗进行报复性袭击时,美国又立刻高举"国际法"大旗,好一副滑稽的双簧表演。
尤其讽刺的是,美国不断为以色列保驾护航,否决联合国安理会中任何不利于以色列的决议,同时又要求伊朗管住自己的拳头。
美国对以色列的武器支援如同开闸放水,源源不断。即便安理会最近通过了一份停火决议,美国仍在向以色列输送各类军火,这种行为与停火呼吁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一方面要中国外长劝说伊朗,一方面又将矛头直指中国,这种倒打一耙的做法,不得不让人怀疑美国真实意图
面对美国各种无理制裁,中国坚决反对滥施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国外交部多次表态,美国应当停止干扰破坏中国和伊朗正常的商贸合作,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这种立场鲜明的态度,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原则立场。
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表现也同样令人费解。伊朗袭击以色列是巴以冲突外溢的表征之一,也是对以色列袭击伊朗使馆的回应。但在美国眼中,只有以色列有自卫权,其他国家则没有。
这种双标背后,是美国维护中东霸权的算计。没有以色列搅动中东局势,输出地区风险和战争,地区国家就不会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美国也就无法稳固石油美元体系,更无法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
美国的霸凌行径为何在伊朗面前碰壁?答案藏在伊朗的硬核实力中。很多人不知道,伊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解决了原子弹的技术问题,部分技术追溯到巴基斯坦。只要核材料充足,伊朗研制核武器几乎是分分钟的事。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在伊朗核问题上态度大转弯,从要求伊朗完全无核变为限制铀浓缩程度在3.67%以内。
伊朗拥有8800多万人口和16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堪称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更重要的是,伊朗拥有中东地区最强的工业制造能力,能够生产各类导弹、无人机和军舰。
伊朗不是伊拉克,也不是阿富汗,美国想要通过军事手段迫使伊朗屈服,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特朗普叫停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打击计划的重要原因。
美国军事实力的真实状况也不容乐观。在俄乌、巴以、伊朗和也门胡塞武装等多个战场上,美国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美军的B-2隐形轰炸机和航母战斗群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实战效果却差强人意。
与其说美国不想对伊朗动武,不如说美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军事实力的相对下降,使得美国越来越依赖经济制裁这类非军事手段。
现实很残酷,核武器要么没有,要么必然武器化。伊朗已经彻底不信任美国,自然不会放弃浓缩铀与核设施。特朗普政府在核谈判中的态度转变,本质上是对伊朗实力的无奈认可。当美国将制裁矛头转向中国时,实际上是在承认直接制裁伊朗已经失效。
这种迂回打击策略,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会进一步推动中伊关系向纵深发展。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中,美国的单边主义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美国制裁法案终究是纸面上的虚张声势,难以阻断中伊两国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从中东局势动荡到全球能源安全,从美元霸权到多元贸易体系,我们正见证着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
国际关系从来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各国利益的现实考量。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当单边制裁成为常态,各国是应当联合反制还是寻求新的合作模式?这也许是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