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当天,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聚焦公众健康需求,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内健康科普专家,围绕立冬时节中医养生、疾病预防、运动健身等健康热点话题展开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为全省居民送上科学实用的冬季健康指南。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中医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也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藏,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核心原则可概括为‘藏养为本,养阳护肾’。就是要顺应自然,从‘养神、养形、养食’三方面入手,三者同调。”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福鹏介绍。
具体来说,养神重在“藏”与“静”,冬季对应五脏中的肾脏,肾主志,在志为恐。应避免大惊、大恐,情绪不宜过分外露、激动。作息上遵循“早睡晚起”,尽量在22:30前入睡,应多静坐、阅读、听舒缓的音乐,让心神像树根一样藏养于心。过于剧烈的社交活动、熬夜狂欢,都是在耗散宝贵的阳气。其次,要养形。要避寒就温,适度运动。中医有“肾主冬”“肾藏精”“精能生阳”的说法,冬季肾精的充盈程度,直接决定了来年春天阳气的生发能力。普通人护肾藏精无需特殊手段,重点在减少耗散,保暖为要,尤其要护住头、背、脚这三个易受风寒侵袭的部位。“寒从脚起”,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脚底涌泉穴,是引火归元、温煦全身的妙法。运动宜缓,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慢走等温和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出汗为原则。在养食方面,可适当吃些养肾食材,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等,通过饮食温和滋养,不建议盲目使用滋补药材。
针对“立冬进补”的传统观念,张福鹏强调“辨证施补”,脾胃虚弱、湿热体质等人群不宜盲目进补,气虚阳虚、久病体虚等人群可通过山药茯苓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家常食疗温和进补,同时需控制油脂摄入,搭配蔬菜均衡饮食。
冬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寒冷的天气往往伴随着人体免疫力的下降,特别是对于女性和儿童,这个季节的常见疾病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武嫣斐指出,低温、日照不足等是免疫力下降的诱因,并强调在冬季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女性需防范盆腔炎、阴道炎等妇科疾病。建议重点做好头颈、腰腹、足部保暖,适度运动补充营养,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儿童加强抗寒训练。
立冬时节,老年人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山西省针灸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杨发明介绍,冬季运动的核心原则是“无扰阳气”,即不能像夏天那样大汗淋漓地消耗,而应该选择温和、舒缓的运动,做到“运动有度,微汗即止”,将阳气牢牢锁在体内。从现代医学看,寒冷环境下,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同时,肌肉黏滞性增加,韧带弹性下降,更易发生运动损伤。所以冬季运动,必须将“封藏养阳”的中医智慧与“预防损伤”的现代科学紧密结合。为此,建议老年人根据体质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开低温时段,做好热身与保暖,结合中医外治疗法提升运动效果。“我想送给老年朋友们一句养生口诀:冬练三九,循序渐进;动以养形,静以养神;辨证施动,健康过冬。”杨发明说。
山西日报 记者秦洋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