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暑假来临,如何让孩子安全、健康、愉快地度过这段特别的日子?6月30日,“上海健康播报”邀请专家从避免意外伤害、建立良好的生活节奏以及应对好孩子特别的脑回路、维护亲子关系的角度给予了专业建议。
6月30日,上海健康播报邀请专家为暑假支招。主办方供图
无论室外还是家里,容易造成意外伤害的“坑”千万别踩
暑假孩子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户外活动和在家都要避免意外伤害的“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普外科诊疗中心副主任兼整形烧伤皮肤外科主任董晨彬提醒家长和孩子们,户外活动要遵守各类安全须知,不私自下水游泳,避免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减少皮肤暴露。“小朋友和家长最好掌握一些急救知识能技术。出发前,告知家长行程及紧急联系方式,积极学习并掌握基本急救技能。活动中,与小伙伴相互照应,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
“尽量别留孩子一个人在家。”董晨彬提醒,也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桌子、沙发、洗衣机盖上或其他较高的物体上;地面保持干净、干燥,需要始终告诉孩子,高处物品要大人来帮忙,尖锐边角的家具安装防撞条或防撞角,窗户阳台做好防护避免高坠风险。还要注意预防烧烫伤,避免异物误食和中毒。”董晨彬提醒,还要预防窒息的风险,包括告诫孩子不要在橱柜、窗帘里玩耍;不要将马夹袋套在头上或掩住口鼻,不要在被子里玩捉迷藏;可缩短百叶窗的拉绳和固定拖线板的线,低龄儿童的围兜带子不宜过长等。
昼夜节律颠倒、破除网瘾别硬来
一到放假,孩子晚上抱紧手机不肯睡,白天赖在被窝叫不醒?作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金金从心理学角度,分享三个简单有效的妙招:“孩子对光线敏感,家长学会巧用生物时钟。可在早上拉开窗帘留条缝,让阳光温柔地唤醒孩子,比传统闹钟更有效。即使孩子前一天睡得较晚,家长也应坚持,三天下来孩子的生物钟会逐渐恢复健康节奏。与此同时,孩子假期熬夜,常因白天没玩够或压力未释放。家长与其直接说‘不准玩手机’,不如和孩子一起先做点别的,如下午安排1小时运动,用打球、跳舞等来消耗体力;晚饭后组织家庭桌游或电影时间,满足娱乐需求。当孩子觉得白天更有意思,晚上自然不会硬撑。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自己别熬夜,全家共筑‘睡前仪式感’。”
此外,面对孩子假期抱着手机不放,金金认为不妨用孩子喜欢的现实活动比如攀岩、密室逃脱等富有挑战性的线下活动替代。“孩子们的游戏也不完全是坏事,家长不妨引导孩子从单纯的玩家转变为内容创作者。鼓励孩子写游戏攻略、拍游戏解说视频或学习基础的游戏编程,还可组织朋友来场“电竞比赛”,将无节制的游戏时间转化为有计划的娱乐活动。当游戏成为学习新技能或社交互动的途径时,孩子能更理性看待游戏,避免无节制的沉迷。”
了解孩子大脑发育,不同方式应对不同年龄脑回路
“假期亲子陪伴时间多了,又被吐槽缺少边界感,该怎么应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博士黄翔介绍,不同年龄大脑发育不同。“对于低龄儿童,要用具体指令替代抽象要求。孩子前额叶皮层未发育完善,难以理解复杂指令。例如不说‘快收拾房间’,而是说‘把积木放进盒子里、小车停到玩具架’。而对于青春期孩子,尊重独立性,用提问引导思考。”
黄翔介绍,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因为快速发育的杏仁核和体内的雄激素相结合,变成超级杏仁核,所以会有很强的权利意识、领土意识以及边界感。建议家长要在明确核心底线原则的基础上划出边界感。首先明确不可触碰的规则,比如撒谎、伤害他人、危险行为,而作息时间、兴趣班选择等,作为可协商的领域,家长可采取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公约》的方法,用可视化图表呈现规则及后果。“还要构建出健康的边界感很重要,比如不随便进入孩子的房间,不随意翻动书包、日记,重要物品存放于家庭共享空间等。用‘我担心……’替代‘你必须……’建立情感边界,预备“情绪暂停角”,约定当亲子冲突升级时,各自到指定区域冷静10分钟。”
编辑:董长喜
主编:田茹
校对:李爽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