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猪油,只放盐是外行,切记多放这3样,又白又香,久放不坏

古人云:“人有酒固无酒酿,猪有油岂可无猪戏?”

猪油,是农家厨房里再寻常不过的食材。它在锅中缓缓融化,香气四溢,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炊烟袅袅里的家常与温情。

然而,历经多年灶台间的摸索与实践,主妇们渐渐悟出:若只是简单以盐熬制猪油,终究少了些许风味。要想猪油洁白如玉、香气更醇,还需多添三样“法宝”!

记得早些年,猪油被贴上了不健康的标签。在商业话语的推动下,人们纷纷改用植物油,猪油渐渐从厨房里消失了。

但味道的记忆从不说谎。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发现,有些滋味,终究是猪油才能赋予。

它看似朴实,却在热锅里化出诱人的香气。一碗阳春面,淋上一勺猪油,顿时活色生香;一块酥饼,用了猪油起酥,层次分明,入口即化。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他们或许不懂什么脂肪酸、胆固醇、维生素E,却懂得什么才是最好的味道。

可惜的是,会熬猪油的人越来越少了。记得外婆熬猪油时,总是守在灶前,看油脂慢慢融化,滤去油渣,待它自然凝固成雪白的样子。外婆总说熬猪油要耐心,急不得......

我们小时候熬猪油就相当于开荤,猪油可以炒菜,做好吃的,猪油渣可以烙饼,包饺子,若是在熬猪油的时候放点五花肉,猪肝啥的,那绝对是要靠抢的,小孩子们当零食,大人当下酒菜,吃完了恨不得把盘子都舔干净。

那接下来就来看看我从外婆那里学来的熬猪油的方法吧。

【食材清单】

猪板油、食盐、花椒、黄豆、白芷

【制作步骤】

【挑选猪板油】

熬猪油一定要选猪板油,它是猪腹腔里、肾脏周围那片厚厚的脂肪,成块成张,不是零散的肥肉。板油的出油率最高,油渣少,炼出来的油颜色雪白,没有杂味。

买的时候要仔细挑:颜色得是洁净的乳白色,带着自然的光泽,没有血点、黑斑或者发黄发灰的痕迹;用手摸一摸,手感干爽不粘手,捏起来有韧性,不能软塌塌的;闻着只有淡淡的猪肉本身的腥味,要是有酸败味、异味,说明不新鲜,直接别要。

记住,千万别用五花肉或者肥膘代替,这些部位脂肪里混着瘦肉,炼出来的油会发黄,还容易有腥膻味,保存时间也短。

【清洗切块】

  1. 用温水冲洗表面,重点搓洗褶皱处的血水和杂质,实在洗不干净的地方,用刀轻轻刮一下就行,别用热水,热水会让脂肪提前融化,流失香味。
  2. 洗好的板油切成2-3厘米见方的小块,切得大小均匀些,这样熬的时候受热一致,能同时出油,不会有的已经焦糊了,有的还没出油。
  3. 别切得太小,太小容易炸焦,油会带糊味;也别太大,太大要熬很久,油脂不容易完全炼出来,浪费原料。

【借水慢熬】

  1. 把切好的板油块放进干净无油的锅里,不用提前预热,直接放入一小碗清水,水量刚好没过锅底,或者跟板油块齐平就行。
  2. 加水的作用特别妙:水沸腾时会让板油均匀受热,避免一开始就用高温煎,导致脂肪细胞迅速收缩,不仅出油少,还容易炸糊发黄。水慢慢蒸发的过程中,热量会温和地渗透到脂肪里,让油脂一点点“逼”出来,这样炼出的猪油才会像白玉一样纯净。
  3. 开火后,先开中大火把水烧开,然后立刻转成小火,盖上锅盖慢熬。期间每隔几分钟,用锅铲轻轻翻动一下板油块,让每一块都能接触到锅底,避免局部受热焦糊。
  4. 一开始,锅里的水会变成乳白色的浑浊状,慢慢蒸发后,清亮的猪油就会一点点冒出来,板油块也会逐渐缩小、变干。这个过程不能急,得有耐心,小火慢熬才能把香味都锁在油里,一般要熬40-60分钟,具体看板油的量。
  5. 等看到油渣变成浅金黄色,浮在油面上,用筷子夹一下,感觉酥脆干爽,就说明熬好了。千万不能等油渣变成深棕色或者焦黑色,那时候油已经带糊味了,颜色也会变黄,整个锅的油都毁了。

【三味秘料】

  1. 先准备好装猪油的容器,陶瓷罐、玻璃罐都可以,关键是要干净、干燥、无生水,可以提前用开水烫一下,晾干后再用,或者放进烤箱低温烤几分钟烘干,一点生水都不能有,否则猪油容易哈喇变质。
  2. 在罐子底部,先放几粒干黄豆、一小撮花椒,再放一两片白芷。
  3. 黄豆是天然的“干燥剂”和“抗氧化剂”,能吸收油里残留的水分和杂质,还能延缓猪油酸败,而且炸过的黄豆会变得香酥,下次煮菜、拌面条时丢几颗,特别好吃;
  4. 花椒能去腥增香,它的香味物质能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猪油变质,还能给猪油添一层淡淡的麻香,吃起来不腻;
  5. 白芷是卤料里常用的,香气醇厚,能中和猪油的油腻感,让香味更有深度,而且它本身也有一定的防腐作用,这三味搭配,比单纯存猪油要稳妥得多。


【过滤装罐】

  1. 猪油熬好后,关火,先晾一分钟,让油温稍微降一降,避免刚熬好的热油直接冲进罐子里,激出花椒的苦味。
  2. 然后用细密的漏勺,把热猪油过滤到准备好的罐子里,把油渣和杂质都滤掉,这样猪油会更清澈,保存时间也更长。
  3. 滤好的油渣别浪费,撒点盐、五香粉,就是小时候爱吃的香酥油渣,直接当零食或者炒青菜、做包子馅料,都特别香。
  4. 装罐后,趁着猪油还是液态,撒入一小撮食盐,用量一定要少,一个500毫升的罐子,小半茶匙就够了。用干净无水的筷子轻轻搅一下,让盐均匀溶解在油里。
  5. 别小看这一步,盐能起到抑菌防腐的作用,给猪油多一层保护;而且“要想甜,加点盐”,极少量的盐能衬托出猪油本身的甘香,让味道更醇厚,吃起来不腻口。

【冷却保存】

  1. 装罐撒盐后,把罐子放在室温下自然冷却,别盖盖子,让热气慢慢散出去,不然罐子里的水蒸气滴回油里,会影响保存。
  2. 等猪油完全凝固,变成洁白的固体后,再把盖子盖紧密封,放进冰箱冷藏。这样处理的猪油,只要罐子密封好,没有沾到生水和杂质,保存半年甚至一年都不会坏,而且越存越香。
  3. 要是一次炼得多,也可以分装成小罐,吃一罐拿一罐,避免反复开盖导致猪油接触空气变质。

【小贴士】

1. 全程不能用大火,小火慢熬是关键,火太猛容易炸焦,油会有糊味;

2. 所有接触猪油的容器、工具,都必须干净无油、没有生水,这是防止猪油变质的核心;

3. 要是炼的时候不小心油渣有点焦,别慌,过滤时多垫一层纱布,能滤掉大部分焦渣,避免油带糊味;

4. 凝固后的猪油如果出现发黄、有哈喇味,说明已经变质了,千万别吃,直接丢弃。

按照这个方法炼出来的猪油,不仅颜色雪白,香气还特别醇厚,没有杂味。用来炒青菜、做蛋炒饭、煮面条,甚至做酥皮点心、汤圆馅料,比用植物油香多了。有空不妨试试,炼一罐猪油,把儿时的味道存进厨房里,一口下去,全是温暖的回忆。

而且,猪油不仅能吃,还有很多其他的妙用。

一、“胰子”:中国古典的“全能皂”

在古代,清洁身体与衣物是一项挑战。智慧的古人发现,将猪油与草木灰混合捣匀,就能得到一种黄褐色、质地温润的膏团,这就是最早的“胰子”,可视为中国本土的“肥皂”。

它的原理与现代制皂法完全相同:油脂与碱发生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盐,也就是皂基。这块原始的“生物酶皂”不仅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而且因为含有未经提纯的甘油,洗后手感不如现代肥皂那样干涩,反而带有一丝天然的润泽感。

二、从“胰子”到“面脂”:智慧的升级

“胰”的使命并未止步于清洁。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用猪油熬煮,然后掺入丁香、甘松等十余种中药香料,再加入少许米粉,反复捶打,最终制成洁白细腻的“面脂”,专供贵族女性滋养肌肤。

这标志着古人完成了从“清洁”到“美容护肤”的认知飞跃。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洗净,而是开始主动利用猪油卓越的封闭性与滋养度,将其作为天然保湿基底,与草药功效结合,创造出功能性的护肤品。

三、“胰”字:一个汉字的跨界生涯

正是这两项核心应用,共同塑造了“胰”字的古老内涵。它生动地记录了一场跨越清洁、美容与医药的古代生活实践:

在澡盆边,它是“皂”:完成基础的清洁去污。

在妆台上,它是“霜”:实现进阶的护肤养颜。

在药房里,它是“药”:作为膏药的赋形剂,帮助药力渗透。

可以说,一个“胰”字,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古代日用化学史和生活史。

#冬日生活打卡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美食   猪油   外行   油渣   罐子   板油   胰子   生水   花椒   香气   黄豆   脂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