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人有酒固无酒酿,猪有油岂可无猪戏?”
猪油,是农家厨房里再寻常不过的食材。它在锅中缓缓融化,香气四溢,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炊烟袅袅里的家常与温情。
然而,历经多年灶台间的摸索与实践,主妇们渐渐悟出:若只是简单以盐熬制猪油,终究少了些许风味。要想猪油洁白如玉、香气更醇,还需多添三样“法宝”!

记得早些年,猪油被贴上了不健康的标签。在商业话语的推动下,人们纷纷改用植物油,猪油渐渐从厨房里消失了。
但味道的记忆从不说谎。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发现,有些滋味,终究是猪油才能赋予。

它看似朴实,却在热锅里化出诱人的香气。一碗阳春面,淋上一勺猪油,顿时活色生香;一块酥饼,用了猪油起酥,层次分明,入口即化。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他们或许不懂什么脂肪酸、胆固醇、维生素E,却懂得什么才是最好的味道。
可惜的是,会熬猪油的人越来越少了。记得外婆熬猪油时,总是守在灶前,看油脂慢慢融化,滤去油渣,待它自然凝固成雪白的样子。外婆总说熬猪油要耐心,急不得......

我们小时候熬猪油就相当于开荤,猪油可以炒菜,做好吃的,猪油渣可以烙饼,包饺子,若是在熬猪油的时候放点五花肉,猪肝啥的,那绝对是要靠抢的,小孩子们当零食,大人当下酒菜,吃完了恨不得把盘子都舔干净。

那接下来就来看看我从外婆那里学来的熬猪油的方法吧。
【食材清单】
猪板油、食盐、花椒、黄豆、白芷
【制作步骤】
【挑选猪板油】
熬猪油一定要选猪板油,它是猪腹腔里、肾脏周围那片厚厚的脂肪,成块成张,不是零散的肥肉。板油的出油率最高,油渣少,炼出来的油颜色雪白,没有杂味。
买的时候要仔细挑:颜色得是洁净的乳白色,带着自然的光泽,没有血点、黑斑或者发黄发灰的痕迹;用手摸一摸,手感干爽不粘手,捏起来有韧性,不能软塌塌的;闻着只有淡淡的猪肉本身的腥味,要是有酸败味、异味,说明不新鲜,直接别要。
记住,千万别用五花肉或者肥膘代替,这些部位脂肪里混着瘦肉,炼出来的油会发黄,还容易有腥膻味,保存时间也短。

【清洗切块】

【借水慢熬】

【三味秘料】

【过滤装罐】

【冷却保存】

【小贴士】
1. 全程不能用大火,小火慢熬是关键,火太猛容易炸焦,油会有糊味;
2. 所有接触猪油的容器、工具,都必须干净无油、没有生水,这是防止猪油变质的核心;
3. 要是炼的时候不小心油渣有点焦,别慌,过滤时多垫一层纱布,能滤掉大部分焦渣,避免油带糊味;
4. 凝固后的猪油如果出现发黄、有哈喇味,说明已经变质了,千万别吃,直接丢弃。

按照这个方法炼出来的猪油,不仅颜色雪白,香气还特别醇厚,没有杂味。用来炒青菜、做蛋炒饭、煮面条,甚至做酥皮点心、汤圆馅料,比用植物油香多了。有空不妨试试,炼一罐猪油,把儿时的味道存进厨房里,一口下去,全是温暖的回忆。

一、“胰子”:中国古典的“全能皂”
在古代,清洁身体与衣物是一项挑战。智慧的古人发现,将猪油与草木灰混合捣匀,就能得到一种黄褐色、质地温润的膏团,这就是最早的“胰子”,可视为中国本土的“肥皂”。
它的原理与现代制皂法完全相同:油脂与碱发生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盐,也就是皂基。这块原始的“生物酶皂”不仅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而且因为含有未经提纯的甘油,洗后手感不如现代肥皂那样干涩,反而带有一丝天然的润泽感。

二、从“胰子”到“面脂”:智慧的升级
“胰”的使命并未止步于清洁。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用猪油熬煮,然后掺入丁香、甘松等十余种中药香料,再加入少许米粉,反复捶打,最终制成洁白细腻的“面脂”,专供贵族女性滋养肌肤。
这标志着古人完成了从“清洁”到“美容护肤”的认知飞跃。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洗净,而是开始主动利用猪油卓越的封闭性与滋养度,将其作为天然保湿基底,与草药功效结合,创造出功能性的护肤品。

三、“胰”字:一个汉字的跨界生涯
正是这两项核心应用,共同塑造了“胰”字的古老内涵。它生动地记录了一场跨越清洁、美容与医药的古代生活实践:
在澡盆边,它是“皂”:完成基础的清洁去污。
在妆台上,它是“霜”:实现进阶的护肤养颜。
在药房里,它是“药”:作为膏药的赋形剂,帮助药力渗透。
可以说,一个“胰”字,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古代日用化学史和生活史。
#冬日生活打卡季#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