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苏州考古博物馆 穿梭江南文明“多重宇宙”

沉浸式体验苏州考古博物馆

穿梭江南文明“多重宇宙”,让故事“破土而出”

昨天(5月17日)上午,苏州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从2020年底破土动工,到如今开馆,这一江苏省内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在石湖之畔静静等待来者。积攒了数千年的故事,附着于1200件/套文物之上,在博物馆里开启一个个“平行时空”。这些江南文明的源头故事,从时光深处传来阵阵轰鸣,等待着被倾听……

23个人忙得团团转

文物“闪送”到博物馆

为了苏州考古博物馆开馆,博物馆的馆长、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特地在“小红书”上开了个账号。这个生于1972年、搞了30多年学术的考古人,学着年轻人的样子在平台上发布笔记,为新开的博物馆卖力吆喝。

不单单是他,全所上下统共23个人,都已经为博物馆开馆忙活了好几个月。这23个人,大多分散在苏州市的各个考古工地,一边灰头土脸地搞发掘,一边把现挖的“好东西”往博物馆里送;仅有五六个人,包括所长程义在内,在博物馆附近的办公点驻守,一边统筹所里繁杂的行政事务,一边竭力为新馆搜罗更多、更稀罕的文物。

“人手根本不够用,全苏州有那么多的考古工地在发掘当中,离不开人,为了开馆,我还找苏州博物馆借了两个人过来。”程义告诉记者,过去几个月,他把时间掰碎了用,空下来就到各处工地“寻宝”,“今天去找这个考古领队,明天去找那个考古领队,把值得展览的文物锁定下来,让各个领队利用下雨天打包好,及时送到馆里。”

比如4月新发现的一件楚国量器——筲,相关的考古简报都尚未发布,就已经上了考古博物馆的展线、面向公众展出了。这件楚国量器,出土于姑苏区余天灯巷遗址,系苏州古城考古首次发现楚国官方的量器。“在整理余天灯巷出土文物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件具有明显楚国风格的量器,上面带有明确的文字,我们推断很可能是‘大市’。因为度量衡是官方制定的,相关器具也只可能出自官方,并且‘市’也只会出现在核心城区——联系到楚国春申君‘以故吴墟为城’,这件量器的发现,相当于为苏州2500多年建城史提供了更新、更早的实证,其意义不言自明。”程义向记者透露。

“我一看见这件东西,就把我们所里对楚国文字有研究的沈浩从张家港叫了过来,做完相关的工作再把他‘放’回去,然后及时把文物送修,以保证它能第一时间被送上展线。”程义说。

苏州考古博物馆里如今展陈的1200余件/套文物里,有许多件就是这样被“搜罗”来的。它们甚至还带着工地上的泥土气息,就这么被“拽”了出来,从数千年的沉睡中复苏,与无数后来者在博物馆里相遇。这些从苏州各个考古工地、库房抽调而来的苏州考古“精兵强将”,有陶器、瓷器、漆木器、青铜器、玉器等,80%以上属于“新兵首秀”。

这里主打“真、实、活”

和传统博物馆不太一样

和国内众多展陈精美、展品精致的传统博物馆不同,苏州考古博物馆更强调“真、实、活”。

因而,在这座从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中汲取灵感设计、外形古朴而粗犷的考古博物馆中,观展者将看到密密麻麻布满一整面展柜的文物——它们以遗址为单位,成组成套地出现,倘若单看某一件文物,表面也许留存着许多修复的痕迹,显出一种原始而粗粝的模样。

1:1复建在馆内的“东吴大墓”,仍保留着它出土时的模样,三国时期的墓葬构建,从墓道到耳室,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展者面前。砖块上的文字,甚至当年建筑工人留在砖块上的指纹,都清晰可辨。还有草鞋山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其中埋葬于6000多年前的人骨,隔着一块厚玻璃,就这么不经修饰地袒露在大众面前。甚至一些遗址中出土的陶片,都是可供观展者直接用手触摸的。

“苏州考古博物馆是江苏省内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即使是在国内,像这样专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也是不多见的。它和直接在遗址所在地建设的、展示单个遗址的遗址博物馆也不一样。”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州考古博物馆所要做的,是对苏州的城市考古,包括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各个遗址,作集成式的展示。所以它的展陈,是通过同一遗址出土的不同器物组合、配套来实现的。”

因着这份特殊性,连馆长程义都没法儿从苏州考古博物馆中挑选出若干件重磅藏品,像传统博物馆那样将之奉为“镇馆之宝”。“从考古研究者的角度,我们实在是不擅长将某件藏品单拎出来,选它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藏品。但我必须要说,我们的博物馆里确实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在传统的博物馆里难得一见。”以一个考古工作者的严谨,程义向记者坦言。

“我们的东西非常全。”他补充道,苏州考古博物馆内集纳了2009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成立以来、苏州考古的所有重要发现,“有赖于近年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实施,许多空白得到了填补,所以在我们的馆里,大家能从远古看到近代,从三山岛的石器,看到马家浜、崧泽、良渚各个时期的重要发现,再看到马桥和后马桥时期,挨下来是春秋战国等等,包括去年我们短暂展出过的、金城新村遗址发现的大量秦代文物。”

时间,是苏州考古博物馆的叙事主线;时间的逻辑,也是大众最易于接受和理解的逻辑。而在这条时间线上,博物馆的展陈是“活”的,它将随着苏州考古的新发现、新认识而被扩充和修正。

苏州“时空之门”已开启

来听文明的源头故事

近年来对苏州考古关注颇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曾言:“中国考古走过了百年,但真正让民众了解到的考古成果其实非常之少。我们花大功夫去做考古,在我看来,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和文明。”

“我相信,苏州既然能够率先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就一定知道怎么在考古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上下功夫。苏州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文化的脉络又是这样的清晰,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片土地上孕育过这么灿烂的江南文明,发生了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当然应该让民众更多地了解。”王巍说。

苏州考古博物馆的启幕,恰是对这一期许的回答。历时4年的建设,这座博物馆从石湖景区“破土而出”。作为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落点,它将向普罗大众开启一扇“时空之门”,用成组成套的文物组合成一个个“平行时空”,让观展者在其中自由穿梭,细细倾听江南文明的源头故事。

“普通大众是不会去看我们的学术论文的。工地上发掘出来的文物,我们把它研究透了,放到博物馆去展出、去阐释,我们的考古才有意义。”程义说。因而,当观展者进入苏州考古博物馆,一趟“发现之旅”随之开启,考古的意义也将突破圈层、逐渐显现。

博物馆一层的基本陈列“源起江南——苏州地域文明探源”,以江河湖海的考古地理发展史、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理念、考古成果叙事为主线,分为“江海共潮生”“手铲释天书”“考古见姑苏”三大篇章,科普苏州文明起源、解读考古何为、梳理苏州历史文脉等核心问题。

而面对考古学为构建本区域历史进程所做工作与成果系统展示,博物馆负一层“华章江南——苏州考古发现成果”陈列以时间轴为经构成展览叙事主线,在展区之下采用叙事主题分板块组团方式,用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面向为纬,分为“文明溯源”“吴越新证”“都会寻踪”“海丝遗痕”四大篇章,构建经纬结合、重点突出的苏州考古叙事逻辑,以及对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有完整交代。

“当然我们也在摸索一些主题性的展览和活动,比如在博物馆的一角,我们专门做了一个苏州各个时期货币的小展览,六一儿童节期间还准备做一个古代陶玩具‘磨喝乐’的相关展览,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大朋友、小朋友来博物馆游玩。”程义说。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考古遗址博物馆研学活动”已正式启动,苏州考古博物馆、上海崧泽博物馆、杭州玉架山遗址博物馆、安徽凌家滩遗址博物馆4家博物馆将展开联动,深入交流展示长三角地区考古遗址文化内涵,创新供给考古研学产品,推进考古成果全民共享。(记者 王敏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9

标签:历史   江南   苏州   博物馆   宇宙   文明   遗址   楚国   博物   文物   量器   苏州市   工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