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诺奖得主不准中国单干,要求在太空项目中合作,否则撑不下去

据《亚洲时报》报道,诺贝尔奖得主、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策尔表示,如果中国希望塑造未来的太空探索格局,就必须在国家战略中植入长期科研耐力,而这种耐力来自制度化建设,而不是短期投入。

根策尔声称,尽管中国过去十年在航天领域投入巨大,但若无法把技术势头转化为制度上的持续性,将在新的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如今,比拼的是耐力,而不是速度。

根策尔认为美国凭借冷战时期的投入曾长期主导空间科学,但这个时代已经结束,新的格局更加多中心化。

他指出,过去是美国的世纪。现在中国正强势追赶。欧洲也做得不错——尤其是当我们学会了合作,而不是想着我要自己搞一套。欧洲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合作框架,是推动其科学发展的关键,因为单个国家难以独立承担巨型科研工程。

2025年10月28日,中欧联合研制的"微笑"卫星通过出厂评审,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的40多名专家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这颗旨在研究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卫星,从2024年9月中国完成平台研制,到2025年9月欧洲完成整星测试,完美诠释了平等协作的航天合作范式。

然而就在这样的合作成果面前,诺贝尔奖得主根策尔却抛出"中国单干撑不下去"的论调,字里行间透着老欧洲的优越感和选择性失忆,仿佛忘记了中国航天是在怎样的封锁中走出自主之路,又在以怎样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所谓"中国单干"的说法,本身就是对事实的无视。中国空间站自2022年全面运营以来,已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参与科学实验项目,2025年新增的巴西伽马暴探测仪和阿联酋月球导航载荷正陆续入驻。

这些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拼凑,而是深度的科学协同——意大利为嫦娥六号研制了月壤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法国参与了火星车表面成分探测仪的研发,就连根策尔所在的欧洲科学界,也在"微笑"卫星项目中共享了最先进的成像技术。

中国从不否认巨型科研工程需要合作,但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而非谁对谁的"恩赐"或"指导"。

根策尔强调"制度化持续性",却刻意回避了中国航天早已形成的长效发展机制。

从"十四五"航天发展规划到"十五五"深空探测专项,中国航天的投入始终保持着GDP的0.04%左右的稳定比例,这种制度化保障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得以有序推进。

反观欧洲航天局,2025年因德法等国预算分歧,"月球村"计划被迫推迟三年,意大利甚至威胁削减对阿丽亚娜6号火箭的资助。欧洲的合作框架若真如根策尔所言那般完美,又怎会陷入如此尴尬境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根策尔劝诫中国"不要单干"时,似乎完全忘记了欧美对中国航天长达数十年的封锁史。

2000年出台的沃尔夫条款至今仍在生效,美国NASA不得与中国开展任何实质性合作,中国科学家连国际宇航大会的美国签证都常被拒签。2025年NASA推进的lunar Gateway月球轨道站项目,依然将中国排除在外。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暴露了某些西方精英骨子里的霸权思维——他们所谓的"合作",本质上是希望维持技术垄断的既得利益。

中国航天的自主之路,从来不是"要单干",而是"被单干"后的必然选择。1993年国际空间站立项时,中国主动申请加入却遭美俄联合拒绝;2003年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邀请中国投资2.3亿欧元,最终却被排除在核心技术之外。

这些经历让中国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必须靠自己。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关上合作的大门——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了法国的伽马暴探测仪,2016年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失利后,欧洲航天局依然选择让"微笑"卫星继续使用中国平台。

这种开放姿态,与欧美动辄搞技术封锁形成鲜明对比。

当前全球航天格局正从"美苏争霸"转向"多极共治",中国的定位从来不是取代谁,而是与各国共同拓展人类新疆域。

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规划中,中国已与俄罗斯、巴基斯坦、委内瑞拉等国签署合作协议,采用"共同设计、共同建设、共同使用"的全新模式,这与欧洲主导的某些项目中"核心技术保留"的做法形成本质区别。

正如2025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强调的,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这种合作伦理,远比居高临下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根策尔担忧中国的发展会影响欧洲地位,这种焦虑其实毫无必要。太空探索不是零和博弈,月球上有足够的空间建设多个科研站,火星探测也需要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

中国空间站开放给各国的实验机会,欧洲科学家同样可以申请;"微笑"卫星获取的太阳物理数据,也将惠及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科研界。真正的航天大国,应当有容得下多元发展的胸襟,而不是动辄以"合作"为名行"规制"之实。

从东方红一号到中国空间站,从月球采样到火星探测,中国航天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的路程。这条路上,我们既保持了独立自主的骨气,也秉持了开放合作的底气。

未来中国航天会继续与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但这种合作必须是平等的、尊重的、互利的。

那些带着优越感的"合作说教"可以休矣——中国航天撑不撑得下去,不取决于是否听从某些人的指点,而取决于亿万中国航天人的持续奋斗,以及我们始终坚守的开放包容的航天伦理。

参考资料:

港媒: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环球网

Nobel laureate urges China tspace collabor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科技   欧洲   中国   太空   项目   中国航天   月球   航天   空间站   科研   航天局   诺贝尔奖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