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之前,那几乎是中国大豆产业最屈辱的一段日子。原料是从美国来的,种子技术是美国的,就连国内榨油的企业,也大多被西方资本参了股、控了股。
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际资本先是一路抬高大豆价格,诱使我们大量采购,然后价格突然暴跌,再配合起诉、联合抵制、甚至拒绝向中国出售大豆的连环手段,短短两三年间,全国1000多家大豆压榨企业,倒闭了超过900家,幸存下来的也有三分之二被外资低价收购或控制。我们的本土大豆加工体系,几乎被连根拔起。
之后我们看到的就是近乎单向的依赖:大洋彼岸的大豆,一船又一船运往中国。在2018年之前的七年里,美国出口大豆的60%都流向了中国。即便到了2023至2024年度,中国仍进口了约2500万吨美国大豆,远高于第二大市场欧盟的490万吨。那些年,美国中西部农田的金色大豆,仿佛就是稳赚不赔的黄金。
而今天,局面彻底反转。又到收获季节,密西西比河平原的农民面对的,不再是金黄的希望,而是堆满仓库、滞销难卖的大豆。
有美国农民在Tiktok上绝望发声,说这么好的庄稼只能搅碎扔在地里。北达科他州坐拥全美七成小麦和大量玉米大豆,正紧急采购白色塑料袋、防水布和备用箱,只想把粮食囤起来,硬扛到“中国客户回心转意的那一天”。
美国媒体也坐不住了。9月15日,《纽约时报》发文直指“中国拒绝美国大豆对美国农民是一场危机”。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紧急喊话白宫,尽快和中国“说好话”,否则就真来不及了。就连曾倚仗这些农民选票登上总统宝座的特朗普,也终于放下身段,在社交平台近乎恳求地呼吁中国将美国大豆订单增至4倍,还承诺“提供快速服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逆转?表面上看,是贸易战和关税问题——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高额关税,使其失去价格竞争力。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个只能被动接招的中国。在被美国大豆“按在地上摩擦”的那些年里,我们悄悄建立起了自己的大豆防线。
你不是掌握定价权、想垄断就垄断吗?那我们就换个牌桌。中国主动拓展大豆进口来源,把订单转向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甚至非洲。
比如今年上半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就高达3186万吨,这比前两年从美国一整年进口的量还要多。多元化的供应链,让我们不再受制于单一国家。
国家大力扶持国内大豆种植,给补贴、派农技专家、保障收购价。
十年之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了近50%,产量提升66%。不仅在东北的北大荒尾山农场实现了亩产569.25斤的高产纪录,就连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乌兰布和沙漠里,也展开了大豆种植试验。我们正在把“自己碗里装自己粮”变成现实。
进口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和做饲料,那我们就从需求端下手。一方面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潜力,减少对豆油的依赖;另一方面调整饲料配方,推动豆粕减量替代。
更提气的是,今年8月,牧原集团联合西湖大学成功突破技术难题,实现“无豆养猪”。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战略上的解绑。
中国建立起完善的大豆储备调控体系。国际豆价上涨时,我们开仓放储,平抑国内价格;豆价下跌时,我们大手笔收购,充实储备。这一招,让“买不买、何时买”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再也无需看国际资本脸色行事。
所以,今天中国拒绝美国大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快意恩仇”的故事,而是我们历经二十年卧薪尝胆、默默补课之后的从容选择。我们布局了供应链,提升了自给能力,建立了储备机制,这才有了说“不”的底气。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球大豆种植的种子专利仍很大程度上被美国公司掌握。但这并不会吓退我们。
正如国产芯片正在逆袭的路上,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加强大。大豆之战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如何活下去,更是如何有尊严地、主动地走自己的路。
#时事热点头条说##热点##大豆##中美贸易关系#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