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孩子是奶奶带大,长大后反而越来越不亲?是这3个原因


楼下石榴开得正艳,晚风送来微凉,思绪却绵长如旧衣的线头。多少时光里,院子弥漫着饭菜香,小小的脚印绕过灶台,却在年岁流转中渐行渐远。

一犁春雨,一曲旧歌,多少孩子是在奶奶温软的怀抱里长大的。她们用粗糙的手和稚嫩的心,守护了一次次夜哭,又哄着一次次早醒。

童年的溪水清澈,映着奶奶和孙儿的影子,却为何长大后,亲情逐渐生疏?答案如晨雾,散在拐角处。

一则,是角色的模糊。奶奶本非母亲,她的怀抱再温暖,终究隔着一层血缘的纱。

孩子朝夕相伴,笑声在屋檐下回荡,但教养、叮咛与规矩总与母亲不同。等到孩子长大,父母归来参与生活,亲疏之间便多了些许陌生。

正如《红楼梦》里贾母慈爱待孙,可到了大冷大热的时候,还是需要父母撑伞呵护。家人虽近,却未贴心,格局与身份,日久见分明。

二则,是代际的落差。老一辈用自己的方言,灶间哲理去哺育后代,却无法预知时代的洪流。

孩子们心里的天空常有变迁的云,在学校,在网络,在城市的快节奏里学会新的语言模式。

奶奶种菜养鸡的故事,成了课间无人在乎的话题。彼此交流少了,感恩变浅,距离随年岁拉长。

陶渊明曾说:“亲戚无多路,所遇皆故人。”但时光就是这样,在熟悉与变迁中平添隔阂。

三则,是期望与现实的错位。奶奶为孙儿操持一生,口中一句“都是为了你”,也许带着殷切,也藏着负重。

儿女长大,奔赴各自的天地,对家乡、老人渐生疏离之感。

奶奶把爱的种子撒在泥土,盼望果实归来,却不知世事如烟,人心时易。

余光中写道:“母亲在,家就在。”可奶奶在,家也容易沾染淡漠。期许过深,换来了薄情。

窗外樱花落地,时间剥去枝头繁盛。那些奶声奶气的呼唤,渐渐被年龄和成长冲淡。

若要挽回亲情,只需将怀念揉进每一个问候,将感恩藏入每一次拥抱。止步于责备,转身于理解,不去索求更多,只需细数共度时光的温馨片段。

白居易有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纵然亲情不及母子浓烈,亦不妨以感激之心回应生命中所有的陪伴与守候。

老屋墙角的牵牛花,虽未攀满围栏,却在清晨为你开放。

年岁如歌,故事已老。愿每一位经历过奶奶带大的光阴的人,都能在流年之后,不忘一抹乡愁,不失一份眷恋。

因为这些年深日久的陪伴,都是世界最柔软的温情。风过老街,灯火半明半暗,心底那句“奶奶,我回来了”,其实从未走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育儿   奶奶   原因   孩子   年岁   孙儿   亲情   时光   母亲   生疏   老街   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