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暴增6000亿!富士康“不喂饭”了,甩卖美国工厂回归中国

富士康最近可真是扬眉吐气了!

短短4个月内,市值就暴增六千亿,果断甩卖美国工厂,转头在中国追加百亿投资。

而几年前,富士康还说是给大陆“赏饭吃”,如今这操作,着实让人咋舌。

从“赏饭论”到主动示好,富士康为何180度大转弯?没有中国,富士康还能混几天?

“赏饭论”狂言与海外折戟

曾经,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一句“是我赏饭给中国大陆吃”,在舆论场上炸开了锅。

而他之所以能够大放厥词,是因为富士康在中国市场取得的辉煌成就。

1988年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政策为众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富士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在深圳建厂。

当时的中国政府,为吸引外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税收减免高达10亿,极大减轻了富士康的负担。

同时,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120万劳动力日夜颠倒、24小时不停工,助力富士康迅速崛起。

其中,郑州“iPhone城”堪称其辉煌的典型代表。

2010年,郑州“iPhone城”建成后,这里迅速成为全球iPhone的核心生产基地。

高峰时期,35万工人一天能制造50万部手机,占据了全球产量的一半。

这一惊人的产能,让郑州“iPhone城”在世界手机制造领域声名远扬。

到2022年,富士康在大陆的员工超过百万。

70%以上的营收都来自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已然成为富士康的重要支柱。

可郭台铭在取得这些成就后,错误地认为是自己个人能力主导了成功。

这种心态,让他做出了海外扩张的决策。

2017年,郭台铭宣布要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建设一座超大型的液晶面板工厂。

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地政府为了吸引富士康投资,给予诸多优惠政策。

特朗普亲自站台,将其吹成“世界第八大奇迹”,把它当成制造业回流的样板。

起初,富士康也满怀信心地规划着未来,承诺给当地带来1.3万个工作岗位。

但不到一年,项目就出现问题。

美国的人力成本高昂,劳动法规复杂且严格,产业配套也不完善,没一样能跟上富士康的节奏。

投资大幅缩水,承诺的1.3万个工作岗位也只兑现了500人。

大片土地闲置,员工无事可做,这与最初建设大型工厂的目标相差甚远。

后来到了疫情期间,虽然临时搞了口罩和呼吸机生产线,但始终找不到发展方向。

直到2023年,微软接手了部分土地,郭台铭的“美国梦”才彻底破碎。

而在印度,富士康也同样遭遇滑铁卢。

从2015年开始布局,累计投资高达80亿美元,计划到2025年年产2000万部iPhone。

但印度的基础设施薄弱,三天两头停电,工厂的生产线常常因为停电而被迫中断。

而且印度的物流效率低下,运输时间长,成本高。

工人纪律性差,时不时的就罢工,导致工厂的生产效率只有中国的六成。

良品率更是一大问题,iPhone 15良率不足50%,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

尽管苹果公司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催促富士康转移产能。

但富士康自己心里清楚,离开中国根本无法正常生产。

不仅在美印受挫,富士康在俄亥俄州的电动车工厂也命运坎坷。

合作伙伴接连破产,工厂不仅没产出几辆像样的车,还陷入资金纠纷。

富士康实在没办法,最终在2025年8月5日,以3.75亿美元低价贱卖该汽车工厂。

这一系列海外投资的失败,让富士康股价累计下跌18%。

中国市场崛起不可替代

而富士康在海外屡屡受挫时,中国早已完成了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引擎”的华丽转身。

在过去,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商品。

而如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5G、人工智能等新赛道不断创新上,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线,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其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出口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5G领域,中国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5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上,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不再满足于作为一个“大车间”,而是需要能与自身共同创新的“合伙人”。

当印度工厂生产的iPhone质量问题频发时,苹果CEO库克亲自飞到中国整顿供应链。

将iPhone 16订单从印度转回郑州富士康、深圳比亚迪和立讯精密。

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证明,制造业的竞争不是简单比拼“谁的成本更低”。

而是15年才能建成的完整产业链、24小时稳定供电的基础设施、数百万高技能产业工人的综合较量。

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这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优势。

“西退东进”转型寻找新位

正是因为认识到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富士康在经历了海外市场的惨痛教训后,立马开启了“西退东进”的战略大转型。

2024年7月,富士康宣布在郑州投资10亿建设新总部。

而新总部的定位也不再是传统代工,而是瞄准电动汽车、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

25年1月,富士康注册新能源汽车公司,5月与三菱合作电动车项目。

借助三菱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和经验,提升自身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的能力。

而与英伟达深化AI服务器的合作,更是让富士康在AI服务器领域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深圳、天津、贵阳三大园区,更是直接新增了6条AI服务器产线。

而转型的成果,是立竿见影。

富士康营收同比增长25.5%,服务器业务占比首次超40%,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转变意味着,富士康终于明白,不是中国离不开它,而是它离不开中国。

不是它在“赏饭”,而是要在中国产业升级的新牌桌上“找饭碗”。

未来的问题,已经不是“能不能离开中国”,而是“跟不跟得上中国的脚步”。

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动机”,而富士康的故事,正是这个时代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

结语

从“赏饭论”到主动回归,富士康的转变让人唏嘘。离开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和熟练工人,再大的代工巨头也寸步难行。如今富士康市值暴涨6000亿,恰恰是因为重新拥抱了中国市场。对富士康而言,未来的挑战,已经不是简单的“能否离开中国”,而是如何在中国主导的浪潮中找到新的定位。

参考文献:

1.环球时报-2024-08-05——《港媒曝光富士康“回归”中国内地原因》

2.金融界-2024-08-31——《富士康“回归”,要再造一个郑州富士康?》

3.中国汽车报网-2025-08-08——《甩卖工厂,富士康美国造车颓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科技   美国   市值   中国   工厂   郑州   中国市场   新能源   印度   领域   制造业   深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