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
塑料轻便耐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还被广泛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像飞机零件或心脏支架这样的高性能塑料,既坚固,又耐高温,但是他们的生产依赖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而且化学结构太稳定,导致回收难度大,通常只能焚烧或填埋处理,污染环境。让人不禁想:如果有一种塑料,生产不依赖石油,又能零污染回收就太好了。
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神奇的新型塑料,完美符合了这些要求。这种塑料为什么不需要石油,又能零污染回收?我们真的能告别塑料污染了吗?
要理解这项新突破,我们先需要了解塑料的化学本质。
塑料的特性由它的化学结构决定。传统高性能塑料的制造过程是先让单体小分子聚合成长链,再通过化学键形成类似“钢筋骨架”般的交联网络。交联越密集,塑料的硬度和耐热性就越高。然而,传统工艺中长链的生长和交联是同步进行的,科学家难以精准控制交联密度。此外,这些交联结构一旦形成就极难拆解,就像许多根随机缠绕在一起的耳机线,既无法控制打结的数量,也很难解开。所以无法有效回收再利用,最终只能焚烧或填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选择了一种生物基原料——2,3-二氢呋喃(简称DHF)。这种从植物纤维中提取的小分子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尝试用于制造环保塑料,但因为成品太软而被淘汰。2023年,科学家发现聚合后的DHF仍具有可反应的化学基团,有潜力形成网络结构。用它作为原料,可以摆脱对石油原料的依赖。
研究团队首先利用了一种能够剪开并重组分子环的诺贝尔奖成果:格拉布斯第二代催化剂(简称G2)。用它对DHF进行处理,使其首尾相连聚合成柔软的长链。接着,通过另一种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激活长链上的碳-碳双键,这些双键就像“分子连接点”一样,能够与更多的DHF单体分子结合,形成交联的网络结构。
通过精准控制两种催化反应的时间,可以调整长链与交联结构的密度比例,从而决定材料的软硬程度。这种新型塑料能够适应从硅胶到飞机外壳的各种应用场景,最高可耐300摄氏度,而且由于软硬结构的巧妙结合,韧性比传统高强度塑料高出6倍。
除了性能优异,这种塑料的回收方式也非常灵活。
真空降解:在40摄氏度的真空条件下,塑料的DHF长链和交联结构会同时降解。
酸降解:使用盐酸可以只溶解柔软的长链,留下高密度的交联结构,适合制造更高硬度的产品;
氧化降解:在双氧水和二价铁离子的作用下,可以只降解交联结构,使长链比例增加,从而让塑料变得更软。
而且,降解的部分会变成原料,直接用于制造新的塑料。通过调整降解方式,废弃塑料也可直接转化为新产品。例如,将旧飞机外壳降解后,保留高强度交联结构,再加入新的长链,就能制成耐冲击的汽车零件。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新品再造的成本,且回收过程几乎零污染。
不过,尽管性能卓越,这种塑料仍有局限性。首先是毒性的问题。合成过程中使用的G2催化剂存在颜色深,毒性强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在食品包装,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尽管研究团队通过降解步骤去除了催化剂,但增加了额外的工序,生产成本上升,限制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
其次是降解的问题,当材料的交联网络密度过高时,顽固的三维网络结构会显著降低降解效率,无法实现完全降解。在这种情况下,真空降解只能回收20%的DHF,仍有80%的塑料残留。即便三种降解方式轮流来一遍,也只能回收71%,有29%的塑料残留难以处理。
此外,生产过程中,由于交联步骤需要光照激活,光的颜色,亮度对塑料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对于比较厚的,不透光的塑料,会导致产品质量不均匀,“外硬内软”,限制了在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最后, 虽然酸降解和真空降解是回收的前提,但也会影响这种新型塑料在弱酸环境和真空环境下的寿命,在酸雨地区和外太空很容易老化。
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研究团队正在尝试使用低毒性催化剂以及探索更高效的降解手段,以提高塑料的可用性和回收的完整性。
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解决,这项技术将真正颠覆塑料的生产和回收模式,塑料的污染问题将迎来革命性的改变。这项新技术的出现,不仅为解决塑料环保回收的难点提供了新的思路,更颠覆了传统的材料设计逻辑——未来的塑料或许能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随时拆解重组;而当产品的寿命终结时,等待它们的不再是垃圾场,而是像按下重置键般开启新生。总有一天,塑料不再是环境问题的代名词,而是可持续循环经济的重要部分。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高嘉祥 科普作者
审核:穆云松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 副院长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